红绿金刚鹦鹉

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野生动物展览馆成为自然教育大课堂(资料图)。受访单位提供

饲养员卢远宁在照顾象龟。

渔鸮

扫码进入深圳Plus 视频《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专题报道 这座城市精心呵护特殊“居民”》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4月2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邱志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幅人与城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已成为深圳独特的城市景观。今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月20日,深晚记者走进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见证这座城市的另一部分“居民”得到了人类怎样的精心呵护。

越来越多野生动物得到救护

“这是一只白头鹎亚成鸟,应该是刚出巢学飞时撞伤了眼睛。”4月20日中午,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肖莉春和郑苏群正忙着给一只白头鹎做检查。当天早上,中心工作人员王凯接到前海一名市民的电话称,发现一只小鸟受伤,请求救助。中心马上派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证实受伤小鸟是一只白头鹎,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随着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提高,得到救护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在这里,深晚记者看到了鹦鹉、蛇雕、蟒蛇、猕猴、陆龟等多种动物,宛如来到一个动物园。其实这些动物都是被救护的野生动物,有的正在治病疗伤,有的则属于外来物种在此圈养。中心高级工程师刘莉娜博士告诉深晚记者,目前,这里存栏的野生动物有1000多只(条),最多曾达到2000多只(条),这些动物有的是在野外受伤被市民发现,有的则是因为走私等原因被警方查获移交的。

现场,一只“呆头呆脑”长得像猫头鹰的猛禽引起了深晚记者的注意,它是今年1月4日在沙头角林场恩上湿地因为翅膀受伤被救助的渔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时它的左翼受伤严重,经过这段时间的悉心呵护,情况已经稳定。也许知道我们在帮它,相比刚来的时候,它现在已经温和很多了。”王凯说。

据了解,在这里得到救护的本地物种经过精心护理和康复治疗后,如果达到野外放归标准将被放归自然。今年4月,中心工作人员在深圳湾放归小白鹭2只、池鹭2只、普通鸬鹚1只,经过康复治疗的黑耳鸢和游隼也在前几天成功放归大自然。“目前,深圳平均每年救护野生动物2000只(条)以上,仅去年我们共放生70次,放归野生动物1000多只(条)。”刘莉娜说。

构筑动物疫源疫病防火墙

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也叫深圳市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站。除了负责我市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中心还承担着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任务。近年来,禽流感、狂犬病、鼠疫等动物传染性疫病引起了市民的高度重视,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成为深圳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前沿哨卡和一道屏障。

深圳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随着大批越冬候鸟陆续抵达,深圳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但对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候鸟集群迁徙季节也是候鸟携带或传播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的高危时段,需要全天候对候鸟集中分布的区域进行全面监测。据悉,深圳从东到西,已经分别在坝光、梧桐山、深圳湾、铁岗石岩水库、海上田园等地设立5个监测点,每天进行数据统计并上报国家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

打造自然教育大课堂

除了野生动物救护、疫源疫病监测,这里还是省级自然教育基地,是一所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的大课堂。

中心成立以来,积极探索自然教育工作方法,得到了业内同行的高度肯定。“要想真正做到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一代又一代深圳人薪火相传,共同努力奋斗。”刘莉娜表示。

深圳作为一座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如何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刘莉娜认为,这是一个持续性的课题,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的实现不仅是每个自然守护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位深圳市民的责任。接下来,中心将通过相关平台,面向全市招募志愿者,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深圳的自然资源保护,为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典范注入更多的合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深圳晚报记者李晶川 摄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