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07月04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从过去的物流慢,到如今的“次日达”。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一个个小小的跨境包裹,见证着深港两城的风华蝶变,也承载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折射着两地的繁荣发展。
(资料图片)
“小邮包”承载居民愿景
伴随着香港回归的步伐,1997年7月10日,深圳设立了国际邮件交换站并开通深圳-香港汽车邮路,负责直接与香港邮政机构交换邮件总包。深港两地的特快专递邮件由火车每天一次运输改为汽车每天两次运递,实现深港两地快邮件“次日投递”。
深圳邮局海关退休干部杨陈瑞就曾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关员中的一员。她回忆,当时每天清晨,自己要和同事们一起,在土路上步行一个多小时到达单位,然后开始一天忙碌的查验工作。
数十年过去了,当年艰苦工作的场面她仍然历历在目:“当年只有30余个同事,我们基本上要从早忙到晚,所有包裹全部查验。那时候承装货物的是比人高的箩筐,同事们累却十分乐意,因为这些包裹承载了深港两城居民的幸福和期许。”
时光飞逝,当年的海关关员如今已白发苍苍。在杨陈瑞和同事的回忆里,除了手工查验对体力的考验,更有着安全审查上的压力。在没有智能化设备,只有纸笔算盘的年代,他们只能通过不断总结技巧、训练技能,把自己锻炼成“人肉扫描仪”,尽力实现对包裹的快速审查,护卫国门邮路安全,让收件人可以更快拿到包裹。
“小邮包”见证两地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跨境快邮件业务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加。海关方面透露,除了贸易业务所需的报纸、文件,中大型包裹也逐渐增多,货物物品类别涉及纺织品、模具、机械零件等各门类。查验场上的包裹之中,不再只装着生活温饱,更有满满的经济开放腾飞的新希望。
与此同时,国际包裹不再仅受商务人士青睐,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国际快邮渠道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电子产品、化妆品、婴儿奶粉……深圳市民渐渐习惯了“从指尖到家门”的便捷,香港与深圳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近。
据统计,香港回归以来,跨境包裹量从1997年每天不到5000件,到2015年首次全年破亿件,跨境包裹见证了深圳与香港之间的飞速融合。
“小邮包”跑出“加速度”
随着跨境包裹的增加,传统的“人找货、货等人”人工分拣、“地摊式”人工查验,已远远无法满足快邮件通关需要。面对一系列“老大难”问题,深圳各有关部门多措并举,让包裹“跑”得更快一些。
2017年10月,历经半年多设计施工升级改造后的深圳国际快件运营中心正式启用;2018年5月,运营中心实现百日落地,升级全自动分拣线、首创“嵌入式”顺势监管模式、“智能分拣”……邮件监管处理能力从70万件提升到200万件,低风险包裹22秒自动通关。“关邮通”“进出境邮递物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快件中心管理系统”逐一上线,快邮通关监管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
这些高效快捷的跨境物流保障,也让深圳邮局海关实现了在全国海关改革中屡创佳绩。全国首批开通跨境电商B2B监管、全国首批试点跨境电商退货复进口业务、搭建全国首条“海上邮路”、验放全国首票C类通关一体化货物、首个关区内全面推广快件审单“快放模式”,为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海关方面数据显示,如今,深港两地之间每天至少有不少于200辆次的跨境电商车辆在日夜不停地运输货物,承载着企业“货卖全球”的梦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