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1月2日讯(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杨勇 吴德群 陈发清)一家企业拥有一个世界冠军,就可以威震八方、衣食无忧。若是同时拥有24个世界冠军,那该是什么样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南头半岛南端的中集集团总部调研。目之所及,中集大楼依然是过去的模样,朴素低调。但随着调研、交流的逐步深入,一个中国企业凤凰涅槃、全球同行闻之起敬的生动故事,深深触动了采访团成员。中集的24个单项产品世界冠军,从到手那一刻起,直到今天,就再也没有旁落过。

这是光阴的故事,是改革开放的故事,是深圳孕育世界级企业的“春天的故事”。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中集集团。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产业报国,为中国工业进步做实事

企业林林总总,但基业长青的不多。《财富》杂志披露,美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年。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成立最早的市场化企业之一,中集的体量并非最大,科技含量并非最高,但它龙精虎猛,至今活得健康、活得精彩、活得令人钦羡。

在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看来,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集紧跟国家战略,利用深圳这个大平台,坚持产业报国和振兴民族工业的战略定力,以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以过硬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世界同行的尊重。

每一个卓越企业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法国达飞海运集团,世界三大集装箱海运公司之一。作为乙方代表,麦伯良每次造访达飞,都是总裁专门接待。

但当“老麦”还是“小麦”的时候,情况可不是这样。

1990年,麦伯良第一次去法国马赛达飞总部找订单。在巴黎机场入境时,移民官一看是中国护照,就给扔了出来。好不容易来到达飞总部,见到了该集团负责采购的副总裁。法国人没有起身,看了一眼中国人,也不示意他坐,就从一个本子上撕下一页,在上面写写画画。“小麦”就这样站在那里。10多分钟后,这位副总裁把纸递给麦伯良,说:“这是你的订单,同意就签个字,不同意可以走了。”

麦伯良接过纸条,上面写着20英尺和40英尺箱的数量、价格,但订单总共只有5个箱,价格还低得离谱。

麦伯良不卑不亢地说:“我坐了20个小时的飞机到你这里,你没请我坐,也不请我喝杯咖啡,就这样让我走了?”

法国人说:“对对对,你请坐。”一边说,一边用免提电话叫秘书倒了一杯咖啡进来。

回到深圳,麦伯良心里很不服气。他对大家说:“外国人瞧不起我们,认为中国制造就是便宜货,中国企业没有服务,产品质量很烂。我们就是要做给他们看,做得比韩国和日本的产品还要好。”

他从头到尾全程参与,和同事们对每一个箱认真打磨,严格检测,将每个产品都当作精品来做,用心制造,用心推广,用心服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集不断敲开众多海运企业的大门。法国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当麦伯良再次造访达飞时,该集团总裁主动约见,并热情邀请麦伯良到自己的私人俱乐部,与所有高管一起聚餐。他向大家隆重介绍:“麦是我的好朋友了,达飞集团的贵宾。中国人,了不起!他的产品和服务都非常棒。大家记住,以后他再来,我们都要提供贵宾待遇。”

麦伯良和同事们一鼓作气,攻下一个又一个市场堡垒,短短几年就将中集从不起眼的破烂小厂变成世界第一大集装箱制造商,并从1996年保持至今。中集成为最早向西方输出工业产品、并达到全球主流客户高标准严要求的中国企业之一。

中集是上世纪80年代初蛇口工业区在袁庚领导下引进外资创办的数十家工业企业之一,也是深圳第一家“中”字头的“国字号”中外合资企业。

40年时光荏苒,但中集产业报国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初心未变。从单一的集装箱,延伸至与主业和优势相关的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空港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中集从未脱离装备制造业老本行。

近几年,中集紧跟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大举进军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研制的“蓝鲸”系列平台两次用于南海可燃冰开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麦伯良说:“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大国重器总得有人做。国内现在做海洋装备的企业屈指可数,征服深海更是没有几家可以做到。中国海工,舍我其谁!”

40年来,中集从规模化、高效率工业制造流程的设计打造,从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的转型升级,从产业链的完善融通和采购供应的国产化等维度,不断助推中国工业体系升级和完善,为中国工业现代化和中国产品登上全球舞台作出贡献,成为深圳制造企业的杰出代表。

今天,中集已发展成为拥有八大业务板块的全球化、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带动国内5万多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从最初包括所有材料和螺丝钉在内的零配件100%进口,到今天100%国内供应;从刚投产时1天生产8个箱,到如今1个班1天生产500个箱,中集用低调务实的行动,完成了一项无法低调的创举:

在此前从未诞生世界级企业的集装箱行业,中集成为业界公认并尊敬的世界级企业,其全品类产品的产量均为世界第一,知识产权拥有量遥遥领先、雄踞世界第一,是全球唯一能供应全品类、并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企业。

怀揣梦想,让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尊重

“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就是一个很好很大的平台,能够培育出好的企业。这里的人有创新意识,敢闯敢冲;又有梦想,敢想敢干。深圳的环境氛围鼓励和支持你去这样做,这点太重要了。”

回忆当年从招商局“下海”到中集,月薪从1万港元降到480元人民币,麦伯良这样说:“当时不仅收入低,更重要的是中集处在破产边缘,起死回生没有太大希望。但是组织相信我,领导认同我。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把集装箱做好。这是我的梦想。没想到,我就这么干了一辈子。更没想到的是,居然为民族工业振兴做了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让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尊重。”

为了这个梦想,麦伯良从设计、实验、工艺、生产到质检,全程参与,每天十几个小时和大家劳作在一起。有一次赶订单,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他说,只要我答应客户的,客户期望100分,我就要给客户120分。

一个英国客户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给中集100个箱的订单。交货后,这个客户震惊不已:这是你们做的吗?中国企业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产品来?他当场对麦伯良说,我再订购500个箱。后来,英国客户将自己的经历和对中国产品的全新认知告诉了多位朋友,大家纷纷给麦伯良下订单。

中集品牌逐渐建立起来,口碑和信誉越来越好。连麦伯良也没有想到,他打算用一生来完成的世界第一的梦想,仅仅数年就实现了。1996年,中集超越韩国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

但他并不满足。在他看来,这个冠军只是销量冠军,但在产品种类、档次、技术水平等方面,还难以服众。他有了更大的梦想: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

日本,精益生产的发源地,世界集装箱制造工艺和技术质量的“天花板”。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证明集装箱的“顶流”身份。

1996年,中集尝试开拓日本市场。历经3年,碰了多少次壁、吃了多少苦,麦伯良和同事们都记不清了。好不容易拿到订单,交货时又出“幺蛾子”了。

客户说产品有问题。

这是2000年的一天。企业内部几乎就一个声音:撤。大家说,日本市场太难搞了,我们竞争不过日韩产品,要是一味硬攻,会把中集拖垮的。

麦伯良偏不信这个邪,他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他发誓:“拿不下日本市场,我就不姓麦了!”

麦伯良到日本后发现,与中集合作的日铁货运,同时订购了日本、韩国、中集生产的产品,各500个箱,但采取三种检验标准——日本免检、韩国抽检、中集逐个检验。

麦伯良提出质疑。他建议请专家把三种集装箱出产地蒙起来,搞一个“盲盒式测评”。日本人接受了这个建议,安排了20多个专家来测评。最终,三家得分是87分、86分、64分。所有人都以为中集是64分。但揭开围布的那一刻,大家惊呆了:中集产品86分。

中集名声大噪,从此与日本企业各自分享日铁货运50%的订单。中国产品的“劣质”形象在日本市场彻底扭转,中集产品的世界一流形象从此建立。

“我就是想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是行的,中国产品是可以的。”麦伯良说。

2001年,中集集装箱做到了真正的世界第一,产销量占全球约50%份额,是全球唯一生产全品类、拥有100%知识产权的企业。

麦伯良又萌生了新的梦想:要在更多相关领域做到世界第一。中集相继挺进道路运输车辆、空港设备、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打造规模、技术、质量全面领先的冠军产品集群。

梦想一一照进现实。

今天的中集,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冠军大户”,24个世界冠军产品的背后,有一支4000多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化研发团队和研发体系,创造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成果,将多个行业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冠军产品”为集团制造业贡献了60%的营收和70%的利润。

每进入一个新的业务板块,中集都会秉承“学习-改造-颠覆”的传统,最终凭借自主研发建立起技术和专利池,主导制订行业技术标准,从世界冠军稳步向世界级企业、高质量的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登机桥是中集空港设备板块的主导产品。在一次某机场一期项目登机桥全球招标中,中集天达与全球行业龙头德国蒂森克虏伯各自拿到一半订单。世界各大机场的23名专家应邀前来对两种产品做评审,结果中集产品的评分高过蒂森克虏伯,一下子轰动全球航空界。

一切水到渠成。

中集天达顺利拿到该机场二期全部登机桥订单,且售价提高了25%。不仅如此,中集登机桥还拿到了畅通世界的“通行证”,并顺利打入蒂森克虏伯的大本营德国市场,从此登上行业巅峰。此后,蒂森克虏伯宣布彻底退出登机桥业务。

40年来,中集人正是以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永不满足、永不言弃的劲头,不断开疆拓土,相继占领各大主流市场,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

中集紧跟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大举进军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研制的大国重器“蓝鲸”系列平台两次用于南海可燃冰开采,为我国向更深海域里探求清洁能源、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莫荣宝 摄

全球营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作出探索

9月22日是中集正式投产的日子。每年这天,都有数十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飞来深圳,参加中集年会,一起唱《中集歌》。

他们是中集海外企业的高管。

今天,中集与120多个国家做生意,在30多个国家有投资,在德、美、英、澳等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企业和生产基地。集团7万名员工中,有6000人是海外员工。海外企业从普通员工到高管,大多实现了本地化。中集在美国的13家企业,全部由美国人当高管。麦伯良就像“空中飞人”,40年飞了2000多次,穿梭于120多个国家。

“全球营运,地方智慧”。

中集以提升竞争优势为目的,全球整合资源,实现了市场和生产、研发的全球化布局;同时,灵活运用本地化市场策略,尽可能聘用本地化管理团队,全方位执行全球化战略。

鲜明的全球化特色,与基因有关。

中集是我国最早引进欧洲资本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1980年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1987年改为中远、招商局、宝隆洋行三方合资。从呱呱坠地开始,中集就带有国际化基因。它依托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及开放的政策环境,从最初将产品销往全球,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优势为依托的颇具规模的全球化营运体系,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样板。

开放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共赢的结果。中集在全球相继完成了30多起较大规模的并购,没有“消化不良”,也无“水土不服”。

“在全球化道路上,中集秉承‘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海外并购的企业,都符合中集整体发展战略,有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美中不足的是原来的成本太高。”麦伯良说,中集把规模扩张和战略布局巧妙结合,收购后同步进行管理经验、技术、人才、资金、原材料、品牌等资源的注入及内部融合,做到“并购一个,协同一个,发展一个”。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齐格勒是德国消防车第一品牌,德国销量多年居首。但致命之处是成本高企,连年亏损。

中集收购后,当地市长悄悄问:“你们收购这个亏损企业做什么,是要卖掉吗?”

“这么好的企业,这么好的设备和产品,为什么要卖呢?”

德国人皱了皱眉:“我们德国人都没办法让它盈利,你们行吗?”

麦伯良笑而不语,而是用行动作出了有力回答:通过资源整合和降成本行动,从第三年开始,齐格勒连年盈利。中集也由此实现消防车在中国市场的全覆盖,市场占有率高居榜首。

40年来,中集沿着“集装箱化装备-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物流装备、能源装备和服务”的专业化和相关多元化路径发展,以全球视野进行全球营运,不断提升竞争力、培育新优势。

现在,中集又启动了“明日之星”冠军工程,在现有24个世界冠军基础上,择优选取16个产品,培育细分行业新的世界冠军。

“只有拥有越来越多的冠军产品,中集才能在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多的尊重,向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更进一步。”麦伯良说。

【中集年谱】

●1982年正式投产,工人150名

●1986年濒临倒闭,停产集装箱,转产钢结构加工,员工剩下59人

●1987年中远入股,中集改组为三方合资企业,恢复集装箱生产

●1988年承建大亚湾核电站1万平方米钢结构制造

●1989年第1万个标准箱下线

●1990年研发第一台登机桥交付天津机场

●1991年40英尺集装箱线投产

●1993年收购大连货柜工业有限公司,从此迅速在沿海构筑全方位生产基地格局

●1994年股票在深交所上市交易,中集上市以来保持连续28年盈利记录

●1995年正式以集团化方式开始运作,更名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集装箱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20%,成为世界产销量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

●1998年第100万个集装箱下线

●2002年进入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多元化战略正式落地

●2006年中集天达登机桥在法国戴高乐机场接驳首个航班,首次进入欧洲中心市场并投入运行

●2007年收购安瑞科,进军第三大业务板块-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集装箱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2008年收购烟台来福士部分股权,正式进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领域

●2010年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由中集建造并交付,中国开始打破国外对高端海工产品的垄断

●2011年建成全球最先进集装箱生产线“梦工厂”,生产效率提高50%,成为集装箱产业迈向现代化的里程碑

●2012年中集H股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以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转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

●2013年并购德国齐格勒集团,进入消防救援装备领域

●2014年中集首个创新创业公司“中集电商”成立,开辟中集激发内部创新创业活力的新赛道

●2016年与希尔顿战略合作,建成英国西南部首家模块化酒店

●2017年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承担我国首次海底可燃冰成功试采任务

●2019年全球首创无人驾驶智能登机桥在荷兰机场启用

●2020年深圳国资入股中集,是中集1987年重组为三方合资企业后最重大的一次股权结构变更

●2021年营收首破千亿,达1637亿元,同比增长74%,大幅刷新历史最佳业绩

●2022年成立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大学梦想

(原标题《中集:用冠军产品赢得市场尊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