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十六届文博会以“云上文博会”的形式在线上举办;2021年,第十七届文博会首次线上线下双轨运作;2022年,第十八届文博会终于又回到了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举办。

12月28日下午,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正式开幕,12月29日至2023年1月2日向公众开放。


(相关资料图)

作为我国不断优化防疫政策、施行“新十条”和“乙类乙管”后深圳举办的第一场大型展会,这一届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让人看到更多的是信心,是期待。

风向标

作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每年汇聚海内外超10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逾4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线下展示交易规模已达到12万平方米,连续十三年实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

今年的文博会在我国优化防疫政策、施行“新十条”和“乙类乙管”的特殊背景下举办,有3400多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来自全球的30个国家和地区、300家境外文化机构和企业云上参展,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超万名境外采购商线上观展采购,参与热情高涨。尤其是,今年有2532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下参展,很多企业排除万难也要前来参展,这些,都凸显出大家对于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经济交往状态的热切期待。

承办单位文博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展商普遍认为线下展览目前在展示效果、交易实效、信息交流、互动体验、人气人流等方面仍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在5G背景下的线上展览是一种新事物,是展会服务模式的创新,可以扩大实体展会的影响,但线下展会是举办线上展会的根本与基础,交易不可能仅凭线上的交流而落地。

展览的本质是通过物的展示进行信息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展览所实现的交易也不止是零售,更多的是合作意向、后期订单,是人、财、物、资源最优化的结合。纵观国内外的各大会展,都陆续建设了网上展示平台,但暂时无法取代线下展览,线下展览的仪式感、体验感仍然是展览的主要特色,线下交流始终是展会的刚需。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深圳举行的文博会回到线下为主的方式,本身就具有风向标意义。

工艺美术展区的展商介绍说,今年以来,国内重要文化产业类展会大多被取消,行业发展迫切需要一场大型展会提振信心、促进交流、开拓市场、推进发展。

本届文博会除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全部参展外,乌鲁木齐市、哈尔滨市、南京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昌市、寻乌县等地,还专门组织重点文化集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小文化企业参展。能够感受到在二十大召开之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方向之后,在防疫政策措施优化后,拼经济、拼订单、拼发展的劲头十足。大家在这样一场年度文化盛会上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热气腾腾、只争朝夕,在当前的意义恐怕已经超越了一场展会本身。

文博会分会场活动之“多彩贵州·绽放鹏城”第五届非遗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摄

两个层面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已经来到第十八届的深圳文博会不断成长蝶变,声誉日隆,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今年的文博会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首次举办的文博会,其影响和意义在两个层面都显得十分重要。

一个层面,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产业类型。深圳文博会每年汇聚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前17届文博会累计成交总额已超过2万亿元,对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届文博会将引领和推动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参展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占比达70%以上,“大咖”云集,殊为不易,有力提升了文博会的品牌影响力与集聚效应,再次体现了文博会作为全国文化产业风向标的高端引领作用。

聚焦龙头企业、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聚焦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文化消费的责任担当;聚焦培育壮大国内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功能……本届展会突出展示新型企业、新型业态和新型发展模式,着力促进文化产品和项目交易,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将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出积极贡献,必将继续发挥文化产业“推进器”“加速器”作用,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新视野、提供新动能和新机遇。

江苏展区展出“金陵图数字艺术展”,赋能新锐科技,让观众与画中人互动。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另一个层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深圳文博会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也通过文博会平台不断加速“走出去”。借助深圳文博会平台,福建德化的“富贵红”瓷器,签下6000万美元的订购大单,迈出了走向世界的一步;甘肃兰州歌舞剧院出品的《大梦敦煌》,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播国外。

今年深圳文博会吸引了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家境外文化机构和企业云上参展,共有来自法国、德国等108个国家和地区10931名境外采购商注册线上观展采购。

在本届文博会专设的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将集中展示、推介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共通性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论是制作精美的非遗工艺产品,还是承载历史的艺术藏品,亦或新奇有趣的IP文创,都能从中看到中国文化自信的多元表达。

中国国家版本馆展区。深圳特区报记者耿超逸摄

文以载道,人文化成。文博会是商业盛会、也是文化盛会。深圳提出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目标定位,提出要充分涵养城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文博会都是重要的平台抓手。

从这一场跨越2022、2023的文化盛宴,我们看到的是信心,是期待。

关键词: 中国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