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专精特新”企业展。深圳商报记者 廖万育 摄

“十四五”期间广东力争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资料图片)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1月11日讯(深圳商报记者彭琰)1月10日上午,6位广东省政协委员在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积极献策,专精特新“小巨人”、生物医药科研成果高效转化、AI养老等经济社会热点话题成为政协委员关注焦点。

制造业当家需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

民盟广东省委会科技委员会委员、珠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震用“只挖一米宽,掘一千米深”这句话生动描述了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过5000家。“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力争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当家提供重要保障。

未来广东如何走好专精特新这条路?雷震提出了两条建议。雷震建议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优势,密切链接资本、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探索建立大湾区专精特新培育工作联席机制,由粤港澳三地政府部门和交易所、投资机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组成协调小组,联合开展相关工作。强化金融创新,引导全球化资本、市场化投资机构投资专精特新。从“募、投、管、退”全流程支持,形成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

雷震建议“政产研学金”联动全面赋能专精特新。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产业链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金融资本市场,形成常态化联动机制,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的“发掘、筛选、评审、服务”链条。继续用好用活“链长制”,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链长制”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结合,推进制造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优势突出的小微企业园,引导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

专业服务助力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重大成果,如何才能尽快造福老百姓、降低全社会医疗成本、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助理、广州开发区二级巡视员杨寿桃认为,唯一有效路径就是实现高效率的科研成果转化。杨寿桃指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具有技术门槛高、实施周期长、投资额大、风险高等特点,不仅需要十分专业的科研团队,还需要政产学研各方的协同合作。为此,建议着力解决科研成果不实用和市场价值低的问题,加大对成果转化专业机构的扶持力度。

杨寿桃指出,广东省每年产出的生物医药类科研论文和专利数量喜人,但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具备足够市场价值的成果并不多。要征集凝练产业、临床真实的应用需求和关键技术,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整合大学、科研机构等资源联合攻关,从源头上保障科研成果有需求、有价值、有市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科研人员可以胜任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但大多数不具备成果转化的专业能力。大学和科研机构没有条件专注成果转化,而产业资本不愿过早介入初期成果转化,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省实验室等专业机构,建优配强成果转化专业服务团队,协助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样品样机,全程为科研人员转化成果提供专业服务。

加快开发智能养老服务产品

“预计到2030年,广东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供更多的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想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关注智慧养老。

杜兰建议加快开发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广东是机器人制造大省,建议设立专项政策,支持企业提升康养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产品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支持机器人智能交互开放平台建设,降低情感计算、主动对话、多模感知、虚拟形象、运动智能等关键技术的成本与使用门槛,不断提升产品在日常出行、就医、消费等场景中的适老水平。

杜兰建议推动智能化产品在老年人群体普及使用。充分发挥社区、街道、老年大学、志愿者组织的力量,加速智能化产品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普及。定期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普游、智能化产品使用经验交流会,帮助老年人及时学会使用智能化产品,更好地享受智能化时代的便捷服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