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明杰在实验室。

刘心元教授介绍科研成果。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3月29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文/图)进入3月,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集中式“爆发”。记者3月28日从南科大获悉,仅3月一个月,该校就有6项新突破分别被《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期刊选用发表。

3月1日,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冯炼副教授团队通过《自然》封面文章揭示全球近海浮游植物藻华增加趋势。该研究通过构建海洋浮游植物藻华遥感自动识别算法,追溯了近20年全球海岸带藻华的时空动态过程,揭示了藻华发生频率与海表温度、海洋中尺度环流以及农业化肥施用、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之间的潜在关系。“我们的成果可以助力深圳实现对藻华的全自动监测,而且可以更准确、快速地做出趋势预测,这对于深圳这座海洋城市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冯炼介绍说,团队已经和深圳的相关部门展开合作,这个研究成果通过利用卫星遥感长时序、周期性、大范围等观测优势,弥补了目前对全球海岸带藻华变化趋势的认知缺陷。

3月9日,南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杜嘉木教授课题组成功解析了植物Pol V结构及其染色质滞留机制,相关成果在《科学》发表,揭示植物DNA甲基化领域新进展,揭示了NRPE2引起的转录停顿和转录回溯增强的分子机制,提出了在RdDM通路中Pol V通过滞留在染色质上作为支架蛋白对下游作用因子进行招募,从而引起基因沉默的工作模型。

3月15日,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生命科学学院隋森芳院士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发文,为阐明细胞内天然状态下PBS-PSII-PSI-LHC超大复合体的组装机制,以及能量从PBS向PSII和PSI高效转移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结构基础,是光合领域里的一个里程碑成果。

3月20日,南科大化学系刘心元教授团队在《自然》发文阐述立体汇聚式N-烷基化领域中取得的新突破。该方法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将各种工业原料胺、含胺药物分子甚至氨直接一步转化为非天然手性α-氨基酸衍生物,具有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和官能团耐受性。

3月22日,南科大物理系讲席教授俞大鹏院士课题组联合团队在《自然》发文,在国际上首次展示量子纠错优势。俞大鹏院士带领超导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徐源研究小组,联合福州大学教授郑仕标、清华大学教授孙麓岩等团队攻坚克难,在基于超导量子线路系统的量子纠错领域取得突破性重大实验进展。该实验结果明确指出,量子纠错可以延长量子信息存储时间超越盈亏平衡点,这为实现量子计算机奠定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同样是在3月22日,南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张明杰院士、刘晓天研究助理教授团队在《自然》发文揭示抗真菌药物全新潜在作用机制。该研究解析了真菌细胞壁合成关键蛋白质机器的三维结构,并揭示了抗真菌药物的全新潜在作用机制,成功建立了FKS1家族蛋白高效可重复的体外反应体系,首次剔除了繁琐的放射性标记检测手段,极大程度上优化了药物筛选体系,填补了领域内的空白。

6篇顶级期刊论文,虽然研究领域不同,研究团队的人员组成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特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值得一提的是,科研过程既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过程。高水平科研成果频出的背后,有多位硕士、博士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其中,这也是学校杰出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