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II标段项目工地干净整洁。 本组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防护棚内设有雨水回用系统。


(资料图片)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4月7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工地上安装噪音检测仪,一旦施工噪音超过规定分贝,后台系统立即报警提示,做到施工不扰民;建立雨水回收系统,通过处理将雨水“变废为宝”,用于喷淋灌溉、施工用水;施工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率和回收率达到50%。记者走进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II标段施工现场,不同于往日人们对工地“杂乱无章、尘土飞扬”的印象,该项目工地干净整洁,不见明显扬尘,建筑劳务人员正井然有序地忙碌作业,一旁的施工围挡上“绿色施工”“文明施工”的宣传标语格外显眼。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息息相关。近年来,深圳不仅积极探索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新路径,而且狠抓绿色施工、文明施工,严控施工噪声扰民,致力“还静于民”,打好“组合拳”助力深圳文明城市创建。

绿色施工使工地换新颜

中山大学·深圳是2015年11月3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成果,由中建八局南方公司承建,于2018年动工建设,2020年和2021年分两批交付使用,包括西区公共教学组团、医科组团等,其余实验楼等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

“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及绿色施工策划,制定了‘五节一环保’的指标,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绿色施工与节能减排工作。”谈起项目绿色施工做法,中建八局南方公司生产经理李济强如数家珍。“五节一环保”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人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项目针对建筑垃圾、噪声控制、水污染控制、抑尘措施、光源控制、有毒有害废弃物等方面均制定环境保护指标,并严格按此标准执行管理。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施工道路、材料堆放处均设置了排水沟,施工产生的污水由排水沟流入项目废污水三级沉淀池,经过定期检测,污水PH值达标后才能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此外,工地上一个显眼的大棚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介绍,此为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防护棚。棚内设有雨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完毕后,经过气流、蓄水、净化一系列处理后,雨水“变废为宝”,可用于工地喷淋灌溉、施工用水。

“项目施工均选用绿色环保材料,临建设施比如标养室全采用集装箱可拆迁、可回收材料,最大程度提高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李济强介绍道,项目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率和回收率达到50%。

降噪施工文明不扰民

提起工地施工,相信大多数居民的第一反应是“扰不扰民?”为了尽可能减少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项目在施工降噪上下了不少功夫。施工现场不仅采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针对产生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尽量远离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和周边住宅区布置,还安装了环境检测仪,对施工噪声进行全天候监测。

“我们按照白天噪音不能超过70分贝,夜间施工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的标准,一旦分贝超标后台系统就会发出提示,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李济强告诉记者,项目混凝土输送泵、电锯房等设有吸音降噪棚,施工作业噪声能大幅降低。

据悉,为严控施工噪声扰民、还静于民,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制定《推荐使用的低噪声机械设备清单》《降低和减少噪声的工艺指导做法》等措施,为生态环境部门夜间施工许可审批、施工噪声管控提供前置条件。同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参建主体单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细化施工组织、做好施工衔接,尽可能压减高噪声施工时间,倡导文明施工。

绿色建筑领跑全国

展深圳“绿色文明”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十余年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和质量均取得了跨越式增长,深圳已成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建设密度最大和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深圳市新华医院项目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重大医疗卫生项目,是全国在建的建筑单体最大医院,也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该项目按照绿色二星级标准建设,区块绿化率达到90%,其中实土绿化面积的比例达到8%以上。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依据国家节能标准合理设计、优化节能,降低单位面积能耗指标,建造节能性住宅建筑。例如建筑布局上大量采用自然采光通风,整体采用遮阳帘与节能中空玻璃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证室内大厅敞亮、绿色,又能保证室内节能效果。

截至目前,深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超过1.6亿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已超过1500个。《2022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深圳位列全国第二。深圳绿色建筑领跑全国,展现城市“绿色文明”,助力深圳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先锋,助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