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历史学界乃至文学界,国际知名历史学家、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被视为从新文化史、微观史角度研究中国城市的代表性人物。喝过洋墨水、足迹遍东西的王笛,却频频以扎进乡土路、满满烟火气的历史著作“破圈”,成为B站、抖音、播客等平台上热议的学者。此前,王笛做了一次全新尝试——携作品《那间街角的茶铺》和《碌碌有为:微观历史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来到“东方甄选”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对谈。尽管年逾六旬,但他身上总是洋溢着历史学家拥抱新鲜事物、观察社会生活的活力与热情。
(资料图片)
5月13日,王笛做客由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龙华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承办的龙华区2023年“二十四节气”名家讲座现场,以“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从二十四节气的竹枝词讲起”为主题,与市民读者在线上线下畅聊诗歌民谣中的人情风韵与社会历史。在龙华,王笛参观了观澜古墟,并在得间书店接受了深晚记者的独家专访。
要从文学中去发现历史
“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随着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受节气岁时影响的农耕劳作与日常生活。在讲座中,王笛以流传于成都平原的竹枝词为引,向读者朋友描绘了这片土地旧时的风俗文化。
“看灯未了又看春,喜见芒神结束新。细辨衣冠和角色,一年生计在农人。”
“背得毡条凉帽缨,沿街走卖不闻声。价银十两五钱卖,单向冷清小巷行。”
“御麦搬从白露时,昼间运负夜间撕。莫嫌粗粝黄粱饭,稼穑艰难总要知。”
“多半祠堂是粤东,周钟邱叶白刘冯。杨曾廖赖家家有,冬至齐来拜祖公。”
元宵节过后要拜主宰农业生产之神“芒神”、小贩在街上兜售清朝官员所戴官帽的帽穗、农民在夜晚将运来的玉米撕皮风干、冬至时节搬迁至当地的人们拜祭祖先……王笛表示,以竹枝词为例,可以证明诗歌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过去的社会基础、生活方式和风土文化都可以在竹枝词中展现出来。“竹枝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庆即川东,少数民族特别喜欢唱竹枝歌,在这种文体下,无论是种田、天气、花开、心境、典故,大部分竹枝词的表达都非常客观直白,我认为这是一种叙事文学,给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真实的材料。”王笛说。
“从这个角度讲,文学资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史对普通人描述的缺乏。我们透过写作者的眼睛来观察当时的社会。”王笛在专访中表示,要从文学中去发现历史,文学也是在记载历史。
此外,王笛提出,竹枝词提供了一个内在视角,去观察传统中国精英看待普通民众与大众文化的方式。在他看来,古代文人受竹枝词等通俗文化的影响获得灵感,其创作又在普通民众中变得更加流行。“中国过去的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并没有截然分离的鸿沟。”王笛引用了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对“通俗歌曲”的定义,“文人创作竹枝词和民歌,其主观愿望或许并不是为民众写,其本身身份也不是民众,但所表达的内容,却很能反映民众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农民也可能写竹枝词,但没有流传下来。”
“中国国土辽阔,尽管随着现代化、商业化和人口流动,地域差异逐渐缩小,但地方文化依然十分珍贵,一定要有意识地把各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尽量保留下来。”谈及选择以流传于成都平原、描写二十四节气的竹枝词为切入点的缘由,王笛表示,除了应时应景之外,更是希望据此为读者提供一个不同于广东深圳、中国南方的视角,展示另一种地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关系农事,更是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及当下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热,王笛认为,某种程度上这亦是“视角向下”的表现,“我们通过二十四节气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是一扇可以观察鲜活、丰富历史的窗口。”
历史研究就像拍摄一部电影
“普通人”是王笛在专访和讲座中反复提及的词汇。这位著作数量众多、质量颇高的历史学家,近年来不断增强着“微观史”的学术力量,其微观史著作在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反响,最新力作《碌碌有为:微观历史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更是以小人物、小家庭、小乡场的视角观察中国先人存在的社会与生活,收获了良好口碑。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普通人?’我在写博士论文、研究成都街头文化时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纵观王笛的历史著作,早期的研究方法以社科方法为主,后来又逐渐转向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历史研究一定要以人为中心,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我的史学观从帝王史观、英雄史观逐渐转向了民众史观,要为民众写史。”
王笛将历史研究比喻为一部电影,要有全景、中景,也要有近景和特写。“过去的历史研究不注重细节,只是关注帝王英雄、重大事件,这只是历史的一个方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家族和文化的延续,是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人一代代传承而来,要认识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价值。”
王笛表示,无论是透过成都街头的茶馆去观察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还是通过“袍哥”描摹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除去整理资料,创作成书便已花费了他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思考、补充、修改、探索。”在他看来,史料的收集、鉴别和使用是微观史学发展的一大局限,“就像是在拼一幅没有标准参考图的不完整、或许永远未完成的拼图。”多年来持续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日常生活史的王笛认为,尽管“微观史学”层面的作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这只是一个好的起点,还需要更多学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
深圳象征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
“深圳创造了奇迹。”王笛是深圳的“老朋友”,这座城市也曾出现在他研究城市史的学术著作中,再一次来到鹏城,王笛依然为这座“平均年龄32.5岁”的年轻城市感叹。“深圳有深圳的速度,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城市,不仅城市年轻,城市里的人也年轻。”
王笛在讲座中提到了发生于成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起麻将官司,他坦言,深圳与成都的生活方式常被比较,“深圳象征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成都代表的是传统的生活格调。”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王笛认为,每个城市都应该葆有其鲜明的个性与文化,才能感受到更鲜活、真实的社会历史和人间烟火。“其实生活方式要看个人的选择,如果勇于进取、敢于打拼,我觉得深圳的环境是比较好的。”王笛说。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通讯员 黄小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