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5月2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余瑶 实习生 宋家哲)近年来,骑行已经逐渐演化成一种全民健身方式,在社交媒体搜索深圳骑行,有超过3.3万条相关内容。骑行热潮将慢出行生活方式重新带回大众视野。近日,记者体验共享单车骑行5公里,并采访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莫汉康,就深圳自行车路权回归问题进行探讨。
骑游活动盛行深圳数十年
深圳市民小橘半年前爱上了公路车骑行,她所在的骑行团约40人,每周固定骑行两到三次,周中会选择50公里左右的夜骑,周末则会选择直接骑行前往周边城市。她们通常选择长达百公里的东部沿海路线,从盐田港,依此前往大梅沙、小梅沙、玫瑰海岸,最后到达大鹏沙滩、杨梅坑,欣赏沿途海景风光。对小橘来说,骑行的意义不止于一种舒适的户外健身方式,更是一种学习与自我相处的过程。小橘之前是篮球爱好者,她说:“篮球是团体运动,需要跟队友协调配合,但骑车是你自己来决定的,节奏都由自己掌握。”
事实上,小橘喜爱的骑游活动在深圳由来已久,且热度一直很高。1995年,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为22%,随着机动车辆的引入和发展,自行车的交通属性下降,社交需求上升,又因深圳拥有丰富的海滨资源,自然利于开展骑游活动。
深圳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副会长潘勇告诉记者,自1995年协会成立以来,骑游活动便在深圳盛行,2014到2015年间,协会举办的骑游活动参与人数最高达3500人;相较于专业的竞技体育赛事,自行车骑游活动属于群众体育运动,并不需要占用太多道路资源,参与门槛低,更有利于促进全民运动和骑行运动普及。不只官方活动多,骑行爱好者也自发组织骑游活动。2009年,首届“磨房200公里骑行活动”由磨房骑友在广东佛山三水发起,到了2013年,第五届磨房200公里骑行起点便是深圳大鹏,活动报名人数超过5700人。
记者实地体验深圳骑行环境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深圳自行车道1440公里,约占道路里程(不含高快速路)的11.2%,远低于北京(超过95%)、上海(超过90%)等城市;而其中人非共板无隔离自行车道占比超过80%(人非共板无隔离自行车道指人行道与自行车道混合在一起,电动自行车、脚踏自行车和行人并行在一条道路上)。
5月中旬,记者分别在南山、福田进行了实地走访,并骑行共享单车从红树湾地铁站前往深圳湾公园,骑行路线约5公里。记者探访时发现,人非共板无隔离的自行车道宽度普遍过窄,若两辆车并排骑行则行人无法通过。
在南山区粤海大道自南向北的人行天桥下,铺设了自行车专用道,但下天桥跨过路口后自行车道便并入了人行道,在车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易发生拥堵。
深圳自行车路权正在逐步回归
莫汉康向记者提到,目前,深圳自行车路权正在逐步回归。2020年9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规划提出深圳将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并计划每年新建不少于300公里非机动车道。
去年5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关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局部条款修订公开展示的通告,通告表明拟对《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第6章“交通设施”进行动态修订,修订稿规定:“除快速路主路外,新建及改扩建的各级城市道路原则上均应设置自行车道,应避免与人行道共板设置。”“改扩建道路优先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取消路侧停车位、减少机动车道数量等方式,增加与机动车道物理分隔的自行车道,支路可设置与机动车道划线分隔的自行车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