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赵鸿飞

我国著名感染病学专家、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他的工作忙碌而又充满挑战。艾滋病、SARS、埃博拉……这些让普通人畏惧的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一线,都有他的身影。在一个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总是在最危险的地方探寻守护生命的“密码”。

从医30多年来,卢洪洲从普通医生成长为医院管理者,他最喜欢身穿白大褂的自己。他说,“每当听到病人和家属亲切地叫我‘卢医生’的时候,我充满激情、充满感动!”


(相关资料图)

感谢恩师,翁心华教授是我的“引路人”

很多人都不知道,卢洪洲教授最初其实是一名心内科医生,结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终身教授”翁心华,他与传染病学“牵手”。

卢洪洲告诉记者,“父亲曾希望我当医生或者教师,由于小时候对教师职业不了解,高考时我就填报了医学志愿”。从安徽蚌埠医学院毕业后,他成为淮北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心内科医生。

1993年3月,已经有了5年执业经历的心内科医生卢洪洲独自从淮北来到上海,前往华山医院进修。当时到心内科进修的人非常多,需要排队轮候。于是,他转到感染科进修。翁心华教授被誉为感染界的神探“福尔摩斯”,勤奋上进的卢洪洲很快就引起了翁心华教授的注意。进修期间,卢洪洲报考了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心内科硕士研究生。恰逢翁心华教授第一年招收研究生,听说卢洪洲参加了考试并过线,翁心华教授就问他愿不愿意转到自己的门下?卢洪洲说:“能够被‘偶像’翁老师看中,我欣喜不已,当即答应了他”。卢洪洲是翁心华教授的第一个硕士生,后来又成为他的第一个博士生。

“翁心华教授是我职业生涯中的引路人,我的医学道路离不开翁心华教授的支持,他引领我开启感染病学领域的职业生涯”。卢洪洲一直把翁心华教授的言传身教记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真实的医生。

这些年来,卢洪洲教授在感染病领域建树颇丰:2013年,他发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他作为上海首批唯一一名专家,出征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

2020年12月,基于新冠疫情以来卢洪洲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院士联合发表的科学成果对全球抗击新冠的贡献,卢洪洲被授予该年度“夏邦克-杜博赛”奖。这是该奖项首次为法国以外的科学家颁奖,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该奖。

2022年,卢洪洲入选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

“扎根”公卫实践和科研,开创多个“率先”

传染病绕不开“艾滋病”,在翁心华教授的支持下,卢洪洲走上了艾滋病防治这条道路,扎根于艾滋病这个充满挑战和艰辛的领域,潜心从事艾滋病公卫实践和科学研究。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工作期间,卢洪洲带领团队,以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常规,结合多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既能贯彻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又能节约资源的临床路径,并将相关成果汇总成书在全国发行。该成果获得2016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为了更好地推广该临床路径,他和团队将该书的版权无偿赠与国家,更好地面向全国并加以推广。根据国内艾滋病合并结核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的现状,他连续牵头“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等重大专项,逐步搞清了艾滋病合并结核的临床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治疗药物和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推广。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和研究中,卢洪洲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做到了多个“率先”:率先在国内就艾滋病患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变化特点以及预后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率先在国内制定了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积极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方法与治愈标准;率先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进行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率先对艾滋病患者合并眼科机会感染形成完整的眼科检查、诊断、治疗流程;艾滋病功能性治愈通过伦理审查并完成国际临床实验注册,首例患者成功实施并随访观察中……

卢洪洲说,艾滋病虽然已从绝症逐渐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但在当下社会,不少人依旧谈“艾”色变。很多艾滋病患者在面对病痛的同时,还要会面对歧视与冷眼。甚至,很多从事艾滋病专业的医生护士都曾经或者正在经历歧视。“在未来,中国优秀的科学家们将会继续在艾滋病这个领域上砥砺前行,寻找一条能将艾滋病彻底治愈的‘道路’,希望大家杜绝艾滋病歧视,一同抗‘艾’”,他说。

时刻谨记,我是一名临床医生

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卢洪洲每天公务繁忙,必须及时处理医院事务和工作的统筹安排。他时刻谨记自己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的职责,无论多忙,他都会到临床科室去查房,听取值班医生的汇报,及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尤其是年轻的临床医生遇到疑难病症时,卢洪洲会认真地和他们一同讨论如何调整治疗方案

在SARS、甲型H1N1、H7N9、艾滋病、SARS、埃博拉等传染病的防治一线,卢洪洲都曾临危受命冲在前面。为此,他荣获了“影响中国”2014年度科技人物。

提到传染病,人们都充满恐惧。可是面临每一次突发传染病,卢洪洲不仅无所畏惧,反倒抢着冲在前面。他说,作为一名感染病科医生和从事感染性疾病研究的科学工作者,面对传染病的发生,我必当义不容辞地投身于疾病的防治工作。“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只有在现场,才能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特别是面对一些未知的病原微生物时,没有先例可循,更多的是需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去学习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探索出新疗法、新措施及新药物来应对这些新发的传染病”。

2014年11月,卢洪洲作为中国首批援助西非公共卫生培训队的成员之一,前往塞拉利昂,直面“埃博拉”。出发前,妻子在他的每件衬衫上,都绣上了“卢医生”的英文缩写。妻子对他说,“万一出现意外,可以识别身份……”飞机起飞之前,卢洪洲拨通了妻子的电话,他说:“国家为我们每个人都购买了人身保险,若我不幸被感染,这笔保险金就为我们的宝贝女儿购置嫁妆吧”。来自祖国的关心和爱护,来自妻子的温情和良苦用心,坚定了卢洪洲与埃博拉抗争的必胜信心。顺利完成任务后,他和队员们凯旋。“既然选择了做医生,就必须心系百姓健康;既然选择了传染病,就必须努力为守护群众健康构筑公共卫生屏障!”卢洪洲说。

深圳是科技创新之城,暖巢引得“雁南飞”

路虽远,行必达。每一次凯旋,都意味着即将迎来新的启程。2021年8月,卢洪洲再次出发。这次,他告别朝夕相处了20多年的上海,南下深圳。“上海是我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个故乡,这里给我留下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卢洪洲说:“为医要满怀仁爱之心,也要行走天下”。

南下深圳,是卢洪洲从医路上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他对青春的再次告白。与多年前第一次到上海时不同,这次,他的背囊里多了一本《默克手册》。这是他和团队翻译的一本临床诊疗手册,翻译了其中的感染性疾病章节,目前已经出到第20版了,约30万字。这本手册不仅是医生们在诊疗时的参照书籍,也是世界著名的临床工作指南之一,每一版有更新的内容,卢洪洲和团队就及时修改,这本手册承载了卢洪洲从事感染病学的努力和付出。

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履职第一天,卢洪洲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配了一张床,方便自己24小时都待在医院里,随时可以处理各种突发事务。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他主持了抗疫专项新冠病毒“物传人”项目、新冠变异株mRNA疫苗研发等项目。每两周,他会主持课题组组会,并进行每周一次的对课题组成员一对一的学习指导。每周三上午,他参加并指导该院感染与免疫科的疑难杂症病例讨论,主要探讨艾滋病合并相关疾病的临床病例,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经验性的指导,给患者提供适合的治疗方案。每周四中午,他主持艾滋病医学中心业务学习,带领临床医生积极投身科研。在感染三科,他坚持进行每周一次的艾滋病相关急危重症的查房。此外,他还坚持每周日出专家门诊。

卢洪洲告诉记者,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科技之城,深圳一直鼓励临床工作者发挥创新能力,不断为医院建设和患者的诊治注入新鲜血液。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研究型医院,承担着深圳和周边地区传染病与重大疫情的防控任务,该院是深圳首家进入复旦百强医院排行榜的市级医院。2021年度,深圳三院2个学科在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位列前10。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卫健委的支持指导下,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迎来了“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新起点。作为传染病防控“国家队”,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勇、院长卢洪洲的带领下,该院正在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传染病救治的“深圳模式”。

读创新闻+

记者手记:一位严谨的老师,一位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医生

初识卢洪洲教授,其实是在网络上。2019年的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一篇介绍卢洪洲教授的文章。当时,我完全不知道上海市公卫中心是怎样一个机构,但文章里关于卢洪洲教授的内容还是吸引了我,我很快记住了这个名字。2021年10月,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采访,听说新来的院长叫卢洪洲。出于好奇,我马上检索了文章,发现这是同一个人。

与卢洪洲教授的交流,皆因经常接到紧急采访任务。公共卫生安全科普采访任务急、时间紧,经常在周末、下班之后或中午休息时间“突袭”采访。第一次单独采访卢洪洲教授,我有些顾虑。在常年累月的采访中,我经常会遇到各种意外的状况。比如有的受访者既不明确说拒绝接受采访,也并不告知能否接受采访,于是联络过程就是一直等待,最终又无奈被“放了鸽子”,我最担心遇到类似的情况。

卢洪洲教授刚来深圳之初,深圳媒体记者与他尚不熟悉。实际情况是,我想多了。正在参加学术会议的卢洪洲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他回复我可以在中午12点半在线上进行。采访过程很顺利,他还把最新发表的论文和相关资料发给了我,备注后让我进行参考。

但是,在审核稿件时,我领教了他的“严厉”。他把文中的疏漏都标了出来,又专门打电话指出为什么会进行修改,语气很严肃。后来,多次采访之后我发现,卢洪洲教授确实挺“较真”,稿件中如果出现一个错字,都会被他发现。

对于追求实事求是的媒体来说,卢洪洲教授严谨的学术精神恰恰是我们最欢迎的。他的严谨认真既是对医疗工作的尊重,是对新闻工作的尊重,更是对阅读者的尊重,我们非常尊重这样的受访者。

10多年前,一名性命攸关的男子忐忑不安地从外地赶往上海,向卢洪洲教授求助。刚走进诊室,他就晕倒了。得益于卢洪洲教授的帮助,他获得重生。卢洪洲每次查房都会在床旁站很久,鼓励他说,“你好好治,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当他出院时,想去当面表达感谢时,卢洪洲教授却出差了。2021年底,他发现卢洪洲教授已经到深圳工作了,他在预约了卢洪洲教授专家门诊之后,带着珍藏了10年的“病危通知书”,他一直追到“深圳”,终于在10年后当面向卢洪洲教授致谢。

这次采访之后,我也明白了卢洪洲教授为什么会在事业“巅峰期”来到深圳。从他的行动中,我找到了答案——热爱可抵漫长岁月。正是因为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他为自己开启了新的“挑战”。他更在意的是病人尽快回归正常生活,他希望病人能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能够有尊严地活着。他常常叮嘱身边的医护人员,“医者首先要有医术,更要有爱心、同情心,我们不能只把职业当作吃饭的‘饭碗’,而是将其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也是通过一次次采访,我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感悟。严谨、真诚是永恒的,微光终能汇成星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