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 然玉
“30岁的我开始每天坐轮椅通勤”……当下,电动轮椅已经不再是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专属的代步工具。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显示,年轻人乘坐电动轮椅频频出现在高校、食堂、商场,甚至还成群结队,在一些道路上“赛轮椅”。在商家眼中,一些年轻顾客正成为轮椅的潜在购买人群。
在一些人的认知中,电动轮椅并不属于交通工具,因此不用上牌,也不用戴头盔,还可在人行道上行驶,因此坐电动轮椅出行俨然就是完美的代步方案。此类说法貌似不无道理,实则根本就是以讹传讹。一个基本的道理是,电动轮椅既然不是交通工具,又何来路权?又怎可上路行驶呢?
拿电动轮椅当代步工具,看似别出心裁,其实颇有“重蹈覆辙”的意味。我们知道,以往有段时间,电动滑板车、平衡车等,也曾在日常通勤中红极一时。而事后证明,此类“非道路车辆”通过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在主管部门进行专项整治清理后,此类“车辆”的用户规模迅速萎缩。而今,电动轮椅风行一时,不过是从前故事的又一翻版罢了。两者的演进路径与最终宿命,必然是大同小异。
当然了,电动轮椅当下的火爆,除了“代步”的功能属性之外,“玩梗”的文化含义,同样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作为从社交媒介蔓延到线下场景的又一“先锋实践”,电动轮椅的这波奇遇,自带黑色幽默的荒诞意味。年纪轻轻就用上轮椅,甚至颇有一股“早用早享受”的自鸣得意。此情此景,错乱乃至凌乱。谁曾想,原本旨在服务腿脚不便人群的电动轮椅,而今竟化身新世代的“网红玩具”。整活、玩花样,这把又刷出了新境界。
“开电动轮椅上下班”最初走红网络,大概率是摆拍的作品。社交平台的内容创作生态,一贯是挖空心思搞创意、找素材、求新求异,无所不用其极。置于这种背景下,各种脑洞大开、剑走偏锋的“表演”,构成了流量江湖内的“赛马游戏”,优胜劣汰。而那些脱颖而出的“赢家”,被大量推流,继而又引发了一波效仿跟风的浪潮。在连续化、规模化的内容投喂、行为引导之下,一些网友信以为真,按捺不住、亲身一试,继而一时间蔚然成风。
作为一个玩梗的道具,电动轮椅着实昂贵。而作为理想中的代步工具,电动摇椅必将很快被证伪。所以,与其冲动下单、买来后悔,不如事前多些审慎,别被这股荒诞的浪潮轻易裹挟进去才是。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