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邓麾下的战将里,有陈赓、陈锡联、陈再道、杨勇、王近山等等,他们在新中国的授衔中被评为大将、上将、中将等。


(资料图片)

除了这些打大仗的将领之外,刘邓麾下还有一些敢当绿叶的将领,如王树声、王宏坤。

王树声与王宏坤从抗战时期开始,就由正职向副手转去,而且勤勤恳恳,从不计较职务高低。今天我们来说说王树声大将,战争年代有多顾全大局。

我们知道王树声在土地革命时期的职务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担任四方面军军长、副总指挥,成为四方面军核心领导人之一。

随着张国焘南下路线,也导致一批将领在此后的任职中,被限制了。这或许取决于他们与张的态度。

抗战爆发后,像王树声、倪志亮、詹才芳、张广才一批军以上将领并没有被安排到主力部队任职。

四方面军大多数将领,来到延安都去了抗大学习,能想到的军级干部几乎没有例外。王树声先后从抗大、马列学院毕业后,被安排担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成为倪志亮的副手。军区没有主力,主要靠他们发展地方武装。

倪志亮调离后,他接替司令员的工作,领导地方武装,配合129师主力作战。1943年冀鲁豫军区撤销改为太行军区,刘师长担任司令员,他担任副司令员。军区副司令员的职责做好组建部队、培养干部、训练民兵、筹措给养等工作。

1944年,被派往河南敌后开辟根据地,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率领一部分兵力在豫西奋战一年,开辟根据地,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王震的南下支队与李先念的5师,以及王树声的河南军区部队组建中原军委,李先念担任司令员,王震第一副司令员,他担任第二副司令员兼纵队司令。

从职务上看,李先念、王震过去的职务都没有他高,如今都超过他了。

紧接着,在中原突围中,其中一部吸引敌人向东突围,这就是皮定均旅。他们在这次突围中,担负起很重要的任务,逆流而上,并使得部队建制完整,也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王树声率主力向西突围,部队一路抵达鄂西北。那里是国民党控制区,而且实行五保连坐,加上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发展根据地遇到很大困难。在大山里兜兜转转,伤亡不断增加,补给越来越困难,敌人不断围追堵截,几乎没有休整时间。

他们一直在鄂西北坚持到1947年,为部队生存下去,分散到其他地方,王树声因身体不好,转上海抵达山东,最终回到晋冀鲁豫军区后方。在休息没多久,得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内心更是坐不住,希望到前线出一份力,而且大别山是自己的家乡,去那里工作,无论职务高低都无所谓。

身体还没有休息好,就抵达鄂豫地区,率部开辟根据地,为刘邓大军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而努力。此时,四方面军的陈锡联、陈再道、杜义德等将领,都是纵队司令员、政委,在前线冲锋陷阵。

开辟新区虽然战斗不是太大,可要与敌人打游击,在山上兜兜转转。给他安排的副手郭天民一直想跟敌人较量一番,他说我们现在是刘邓首长的一盘棋,至于下到哪里,该怎么走,听上面的指示。

此后的2年里,在鄂豫地区站稳脚跟,为前线部队支前,输送兵员等。虽然他也想打大仗,从全盘考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算最大支持。

1949年,鄂豫军区撤销后,上级调他到湖北军区担任第二副司令员,第一副司令王宏坤是他堂弟,本来可以担任司令员,推辞要干副司令。王宏坤也是一位顾全大局的将领,原本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属于大战略区副职,考虑到南下支援刘邓,毫不推辞,主动请缨带新部队前往。

此后与王树声一样,开辟桐柏军区,支前刘邓大军。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被授予大将,在刘邓麾下,军衔仅次于刘伯承,与陈赓并列。

这个大将是考虑到他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除徐帅外就属他了。从战功来说,或许不如后起之秀,如许世友、王建安、陈锡联、王近山等人,但有时候大将也并非靠战绩来说到。像徐海东、许光达、罗瑞卿,相比粟裕、陈赓的战绩,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大将就是一个“山头”的代表,他们分别代表不同时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