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启程都鸣笛冲锋,每一个瞬间都生死攸关。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是一群行色匆匆、奔跑在守护生命第一线的白衣战士。很多人只会在焦急万分或忐忑不安的情况下遇见他们……

今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日前记者走进“与死神赛跑”的院前急救120医务工作者,与95后急救女医生肖悦宁一起,奔跑在申城各个急救现场,记录下一次次争分夺秒抢救病患的“生死时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秒关乎生死,一瞬担负生命。”虽然经常累得满头大汗,有时饭吃到一半就要出任务,但肖悦宁对这份事业依然保持着满腔热诚,“救人是件快乐的事,我们的出现就是病人和家属的定心丸”。

“后面我还是要回访一下”

“您好,120吗?家里老人突然晕厥流血需要急救。”“您别急,请告诉我们准确位置,保持通讯畅通,救护车很快就到……”清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普陀分站内,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肖悦宁和车组人员接到电话后迅速出车。

肖悦宁扛着急救器材冲到屋内,发现老人呼吸急促、神志迷糊的瘫坐在厕所内。家属在旁边手足无措,焦急万分。她连忙挤进狭小的空间,一边上监护器械,一边呼唤着,“阿姨、阿姨,嘴巴闭上喘气,不然一会儿就呼吸性碱中毒了。”

从家属那里了解到,老人做完化疗不久,之前大量流鼻血,还晕厥了,其间甚至出现了呼吸暂停的情况。肖悦宁判断,老人可能是一过性休克,于是立即为她开放静脉,为后期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作准备。

“一、二、三走,小心,慢一点。”肖悦宁和同事们将老人用担架迅速送上救护车,并立即用对讲机将老人情况通报给即将送达的同济医院。“我们提前报告,就是为了让医院提前开放绿色通道,做好抢救准备。”肖悦宁解释,“急救就是要争分夺秒。”

救护车到达医院后,院外早有医生在等候,老人也被立即送入抢救室。不过老人的状态让肖悦宁还是有些担心,“后面我还会回访一下,问一下到底什么情况。”

“为你点赞,你可以抵两个男人”

刚送完老人,还没出医院,肖悦宁车组又接到一个转运任务。骨折无法移动的老大爷家住没有电梯的老式居民楼,需要抬下楼。家属在得知是位女医生上门后,很是惊讶,“你是女的啊,很重的,行吗?”“没关系,我可以的。”她毫不犹豫地回答。

“很多家属看到我都会说,哎呦,还有女孩子干这个活,我们都没见过女孩子。”她坦言,120急救一线的女医生的确很少,尤其是普陀分站,周边大多是没有电梯的老式居民楼,有时一整天下来几乎都在抬人,回到分站后需要趴一会才能恢复力气,不是所有女生都能坚持下来。“爸爸是渔民,我从小在家里就会帮着干活,所以力气就比较大。”

在大爷家里,肖悦宁和同事们迅速用设备将骨折部位固定住,将大爷转移到软担架上,肖悦宁负责抬头部位置,急救员和驾驶员负责躯干和肢体部分两边,三人小心翼翼地从四楼沿着狭小的楼道将病人抬到楼下。在即将抬上救护车的时候,大爷为肖悦宁竖起大拇指,“厉害,为你点赞,你可以抵两个男人。”

送完病人,回到车上脱下手套,肖悦宁的双手早已被汗水泡得发白。在她看来,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总会遇到许多暖心的时刻,“救人是件快乐的事,驾驶员和急救员也与我配合得很好,这让我很满足这份工作”。

趁着休息间隙,她赶忙打电话了解前一位阿姨的情况。从家属得知老人是因为药物反应而晕厥,现在生命体征已基本恢复正常后,她心中的石头才算放下。

“急救处理得好,对后续治疗帮助很大”

“适宜(舒服),太好吃了。”临近下午3点,肖悦宁和车组才匆匆吃上午饭——急救员鲍师傅买的面包和豆浆。不过才咬了两口,急救任务又来了,车组需马上出发。“有时候我们能吃好饭,但有时候就是不巧,刚点好餐任务就来了,那只能先跑任务,回头再找机会吃。”肖悦宁一边说,一边喝上口豆浆,戴上口罩再次“战斗”。

在金沙江路祁连山南路路口,车组接到了车祸伤者。伤者满脸鲜血,看到救护车抵达,自行走了过来,“大概率可以排除骨折的可能性,但因为她摔到头了,还是有脑震荡或者颅外伤的可能,病人上车后我们还是仔细查体,给她上监护仪,并对伤口进行包扎处理。”

肖悦宁告诉记者,院前急救非常重要,“急救处理得好,对医院急诊科医生的后续治疗有着很大帮助。所以急救医生同样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由于家属还在赶来的路上,肖悦宁和同事们就协助患者办理了就医手续,让她定下心来,“要让病人和家属知道,有什么紧急情况我可以先处理,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结束了一天的出车任务后,肖悦宁开始整理和复盘一天的病例,以此精进专业技能。“学习永远在路上,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新鲜的血液加入到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更专业、更及时的救治。”对于急救事业,肖悦宁充满热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