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及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进一步促进全国人工智能哲学研究,4月16至17日,“2022年人工智能哲学前沿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哲学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王立胜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这个机遇的战略问题。人工智能一些前沿理论问题已经进入到哲学最基础的领域,正成为哲学研究必须直面并亟须回答的问题之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哲学天翻地覆的变革。我们需要有非常敏锐的问题意识,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整个哲学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哲学研究上及时跟进,对其进行理论反思和深度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推动哲学的理论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健康地发展。哲学研究所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哲学研究,在充分评估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中国社科院特别是哲学所的学科优势,成立了“智能与逻辑实验室”,籍此强化对人工智能的哲学研究。我们举办这次会议,希望增进人工智能哲学学者,包括所外、院外以及全国进行人工智能相关哲学问题以及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

2022年4月16,“2022年人工智能哲学前沿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 主办单位/供图

本次研讨会议题广泛,涉及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思考、人工智能与伦理学、人工智能与心智、意识、人工智能与人类生存、人工智能与语言、逻辑以人工智能与艺术、文化等。会议论文内容丰富、报告精彩纷呈,讨论紧张热烈。

科技伦理原则的提出,为我们介入所谓机器人的道德地位与道德权利问题,奠立了坚实的价值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机器人有无道德地位与权利的争论,也为我们阐述道德的功能、道德权利的契约论基础、人同机器人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主人与工具之固有地位的不可错位、人的私密的心灵花园的不可触碰等伦理学一些重要话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与样本。我们越是研究机器人,便越能感受到人类智慧的珍贵、神妙和值得敬畏。“机器人要想获得道德地位与权利,面临着三道无可逾越的伦理难关。第一,机器人不可能与人类签订契约从而相互赋予权利。第二,机器人作为人类工具这一原初地位无法改变。第三,机器人并不拥有不容破解的内心秘密。”

人工智能是研究“智能行动者”(intelligent agents)的领域。而智能行动者被看作是可感知环境,并据以做出可最大化达成目标的可能性的行动的任意系统。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哲学系王华平教授从“人工能动性与人类能动性”角度指出,这是一个低度行动者标准,这些方案所涉及的大都是人类行动者理性的一面,而情感的一面被忽略。它不能帮助我们确定哪些价值或欲望是值得追求的。机器要真正地做到人类所做之事,就得像人一样具有生发于“重要感”的真正的能动性。因此,人工智能应该想办法赋予机器“重要感”。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段伟文研究员认为,在基于世界的数据化的认知生态系统中,算法认知是一种生成性的力量,发挥着预测机器和现实制造的功能,同时基于算法认知的人机认知组合也导致了智能折叠。算法治理之道不能仅仅关注透明度和问责等一般性的科技伦理和法律治理框架,而应该从算法认知对伦理与政治的重新安排入手,探寻如何恰当运用技术赋予的权力构造一种可以让人们能够共处的生活方式,进而走出机器役使和社会驯化的框架,探寻超越技术解决主义的足够智慧。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刘方喜研究员对人工智能进行了生产工艺学辨析。“生产工艺学批判”将AI机器定位为“自动社会机械大脑”,有助于破解AI认知的“炼金术”思维和“鲁德主义”谬误。第一次能量自动化的“机器劳动”把每个人的“手工劳动”从不平等、不自由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智能自动化的“机器劳动”将把每个人的“脑工劳动”从不平等、不自由中解放出来,扬弃资本,手工、脑工劳动人人平等、每个人的体力、智力充分发挥、自由发展的愿景有望得到实现。

今天,人工智能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持下,自动实现对数据的海量存储、计算、分析和处理,并通过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模拟,构建超越现实的理想图式、模型或方案,从而为人脑“观念建构”提供丰富、准确的资料、方案等。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建云研究员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人工智能的本质与价值,指出新生产力发展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生产即时协同,使劳动社会化向纵深推进,劳动过程全面解放,并创造出更多自由时间、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发展。

传统哲学问题研究也为人工智能哲学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潜在方向。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张伟特教授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出发,给出了三个不同等级的智能测试标准的可能性。他认为,笛卡尔哲学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其对人工智能的不可能性预言并未耗尽笛卡尔哲学思考人工智能问题的理论潜力,他的身心三元论框架在理论上并未排除人工智能机器的可能性,而且最具启发性的是,《沉思集》还潜在地提供了更有潜力的智能测试标准:“我思故我在”测试。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徐玖玖从法学视角介绍了关于人工智能道德主体性的争论,并借鉴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原则导向治理理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伦理问题,但目前所有的讨论都局限在西方伦理框架内,它究竟要发展到怎样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亚明探讨了当代道德规范性研究与人工智能的伦理设计。

人工智能能够创造艺术吗?南开大学哲学院陶锋副教授从自动化与内在化的视角讨论了人工智能艺术语言的哲学阐释。

人工智能与心智、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费定舟副教授给出了基于心智模型的面向人类行为的人工智能可解释方法,基于朱松纯教授的最近使用心理学中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可解释框架,在与反事实推理结合后,可以用于解释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做出的决策(场景如图像识别);如果使用心智模型理论(mental model),ToM 的一个子模型,并在社会交互认知的框架下建立基于行为的方法大众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解释策略,或许可以证明XAI 的解释方法能够在行为框架中得到映射与对应,从而提供面向人类行为的常识水平上的通用解释方法,而不依赖特定的模型内部细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崔中良副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中人机交互实现的感知基础;湖南省社科院哲学所宋春艳探讨了人机融合智能自我意识的变化与适应;北京万学教育科技李雪研究了“中文屋”论证视角下的意向性语义于计算语义问题。

基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生存问题,厦门大学哲学系王晓阳教授的报告从博弈论与演化论的角度,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可能发展情形进行了预判,提出并区分了两种可能发展情形——单智慧体社会与多智慧体社会,并具体论述了从单智慧体社会过渡到多智慧体社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一种多智慧体互生共存型的和谐社会。曲阜师范大学赵松基于生存论的前提对哲学和人工智能的根本联系进行了反思。

在AI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中,各该交叉领域的“领域主体”共同指向 agent。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寿步教授为人工智能术语“agent ”的中译进行了正名,将agent译为“行为体”,由此可以使agent成为在各该交叉领域的学者之间建立学术联系的媒介,强化和促进在各该交叉领域的学者之间以agent为基础进行学术交流。既有助于在AI领域加深对agent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在AI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交叉研究中以agent为基础深入推进,还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对AI中agent进行旁通统贯的研究。

普林斯顿智能探索与应用研究所沈宏梁剖析了“有理解力的人工智能”并对AI未来进行了思考;皖西学院石运宝讲师探析了向量语义学中的组合问题。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办单位/供图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博士生、硕士生专场,从大量参会论文中挑选出14篇论文进行交流,旨在培养和发掘研究人工智能之哲学问题的新生力量。

博士生专场安排了4个报告:康奈尔大学贺久恒的“如何理解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围棋人工智能的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赵奥佩的“‘括号表示法’在知识表示与推理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杨雨的“延展认知与延展自我——基于脑机接口延展性争论的双重向度审思”,南开大学刘超群的“解放还是禁锢?——人工智能哲学的双重挑战”。

硕士生专场安排了10个报告:上海体育学院蔡宜静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浙江理工大学岑朝阳的“元宇宙:一种全新的第三持存?——基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关儒的“人工智能算法的专利适格性判断的制度困境与理论调适”,天津财经大学郝齐君的“人工智能产业的寡头垄断特征分析”,西南大学黄英豪的“论元宇宙与AI新诗创作的阈值拓展”,广州大学黄志清的“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种际正义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南大学卢晓然的“人工智能应用于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南大学杨晨的“人工智能意向性何以可能”,武汉理工大学张友恒的“符号主义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历史羁绊”,武汉理工大学周双玥的“人工智能的‘劳动力’研究”。

在两天短暂而充实的会议过程中,来自各学科的与会学者从几十个不同的议题出发作了精彩的报告,在报告后的问答环节期间,线上线下专家、师生积极碰撞思想,相互对话、探讨、借鉴、启发,促进了对人工智能哲学问题的跨学科理解,同时也建立了一种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的机制。这将推动国内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综合研究。未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将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联合院内和全国其他学者,展开更多更广泛的科研合作。这次前沿论坛只是一个开端。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哲学所智能与逻辑实验室承办。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研讨。论坛还对非参会人员开放了直播,腾讯直播共有近300人次观看,蔻享直播共有2800多人次观看,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22年4月16,“2022年人工智能哲学前沿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图为部分与会者合影留念。主办单位/供图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