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意义上说,陈伯吹是中国第一位主要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专职儿童文学作家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儿童文学进入发展期的表现之一。

陈伯吹(1906—1997),原名陈汝埙,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以他名字命名的“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大奖”享誉国内外。

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陈伯吹就出版了两部小说:《学校生活记》《畸形的爱》。到了30年代,陈伯吹的儿童文学世界呈现出遍地开花的面貌。1930年,陈伯吹在北新书局出版了十多种儿童文学作品,涉及多种文体,如《小朋友诗歌》《小朋友谣曲》《小朋友戏剧》《小朋友童话》《小朋友小说》《小朋友寓言》《小朋友通讯》《小朋友卫生》《小朋友故事》《小朋友书信》等。而这时,陈伯吹还只是一个大学生(1931年,陈伯吹从大夏大学毕业)。

如果说这些作品还略带通俗读物色彩,文学性艺术性一般的话,那么陈伯吹又很快推出了儿童文学研究著作《儿童故事研究》(1932)、《儿童文学研究》(1934),长篇童话《阿丽思小姐》(1933),中篇童话《波罗乔少爷》(1934),中篇小说《华家的儿子》(1933)、《火线上的孩子们》(1933),长篇叙事诗《伟人孙中山》(1935),童话诗《牧童》(1936),报告文学《生路与死路》(1936)等,显示出了他旺盛的创作力。短短几年中,写出这么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而且涉及的文体又如此之多,不能不令人惊叹。一时间,陈伯吹声名鹊起,先于1931年担任北新书局《小学生》杂志的主编,后于1934年1月出任当时中国唯一一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机构——儿童书局的编辑部主任。

这一时期,陈伯吹的儿童文学思想,既受儿童本位论的影响,又受革命儿童文学观的影响,这突出体现在他与陈济成合作的《儿童文学研究》一书中。陈济成是上海幼稚师范学校创始人和校长,陈伯吹曾在这个学校担任地理教师。这本书虽然署名二人合编,但从陈济成写的自序来看,实际执笔人应为陈伯吹。陈伯吹在书中说: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它是以儿童的情绪、想象、思想(虽然作者已不是儿童)、形式(即儿童本位的文学)构成的文学,此种文学专提供儿童欣赏的(自然成人要欣赏也不会禁止),由儿童的感官可以直接诉于其精神的堂奥的。

这分明是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了。但紧接着,陈伯吹又说:

时代已到了新的大时代。新的大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时代?直截痛快的答复,就是一个革命的时代。千百年来陈陈相因的制度文物,到现在都有破坏而另行建设的必要,这个伟大的革命工作,正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与较大的努力。因为如此,所以现在后方受教育的小学生,是未来前线的革命战士……文学是时代思潮的先驱与指导者,儿童文学当然也不能例外,革命的儿童,生长在革命的儿童文学中。所谓革命的儿童文学,非贵族的而应为平民的,非怯懦和平而应为勇敢反抗的,非歌颂过去的而应为追求进化的。

也就是说,陈伯吹在理论上信奉的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在创作实践上倡导的是“革命的儿童文学”。如何将二者融合,创作出好的儿童本位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对作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陈伯吹一生都没有走出这个理论框架。

陈伯吹的创作也在努力诠释他的儿童文学理论。他的《阿丽思小姐》《波罗乔少爷》《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等作品,都可纳入“革命的儿童文学”范围,遗憾的是,艺术性也一部比一部弱。

前两部童话创作的寓意是揭露、批判资产阶级的残暴和懒惰。阿丽思源于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的主人公,当时翻译成阿丽思。全书一共二十节,一节一个梦,在梦里,阿丽思小姐与蚱蜢少将、大蟒皇帝等周旋,写出了她的抗争精神。“波罗乔”是俄语音译,当时译作“普罗乔亚”,意思是“资产阶级”,“波罗乔少爷”就是资产阶级少爷的意思,据说是为了躲避审查,才将“普罗乔亚”改为“波罗乔”。这部童话延续了《阿丽思小姐》的戏谑讽刺风格,对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进行了批判。

后两部是中篇儿童小说,展示了中国儿童的苦难,以及在战争中浴火奋战的惨烈经历,刻画了英勇顽强、坚强不屈的战士形象。不过,从儿童的接受程度看,一些血腥镜头的直接描写,会让小读者感到不适。很显然,在处理“儿童的”与“文学的”关系上,陈伯吹会因为个人的激愤之情而难以抑制,不能真正做到“儿童本位”,甚至完全把儿童本位丢在一边,把小战士写成了大战士。这在《火线上的孩子们》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陈伯吹的儿童文学写作吸取了外国文学的滋养,他在《波罗乔少爷》的后记中说,他开始学写童话,是在西洋文学中的神话与传说、寓言与童话的影响下执笔的。“(《阿丽思小姐》)创作的意图是塑造一个天真活泼,却又聪明能干的小姑娘的形象——中国阿丽思……《波罗乔少爷》也是采用了童话的样式,它是《阿丽思小姐》的姊妹篇。”

这一时期,真正代表陈伯吹儿童文学成就的是这两部姊妹篇童话,尤以《阿丽思小姐》为优。

关键词: 儿童本位 这一时期 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