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9月17—18日,“中国哲学的历史书写:素材、策略与方法论”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哲学书写及中西哲学比较互鉴等问题展开交流研讨。

近代以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作为两大系统,是在相对独立的形式下展开的。除明清之际短暂而零星的接触之外,二者没有实质性的交流。近代以后,西方哲学的东渐以及中国哲学对此的各种回应,成为中国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历史背景。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高华平认为,立足于中国哲学史史料,去发现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概念、线索、思潮和特殊性,在参考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做到“以中解中”,这实际就是对单纯“以西释中”和单纯“以中释中”模式的双向超越,是“以西释中”和“以中释中”的统一。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齐勇看来,坚持“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是要在中国文化思想内部寻找现代性根芽,在中西、古今张力中保持平衡,做到现代性诉求与现代性反思的统一。要特别重视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与价值,即中国哲学理论、观点、方法的普遍性。

“求通”的哲学与“求道”的哲学目标不同。“通性”的哲学,呼唤的是一种不断依靠主体的自由意志,从事探索、开辟、游于无穷的实践性哲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认为,“求通”的哲学要求通盘思考地球与人类的边界与可沟通性问题,从而思考每个国家、民族、地区、单位、个人的生存、发展空间与可能性问题。他表示,这种思考不是要取消人类在近代以来所发展出来的个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观念,而是要站在人类整体性与沟通性的高度,思考每个人的个性自由与平等、正义等诸问题。

对于中西哲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认为,西方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参照系统,有助于推进和深化我们对传统文本以及传统哲学观念的理解。我们要以中国哲学发展所形成的思维成果,来回应西方哲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之间的两极对峙、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野等。中国哲学在回应西方哲学所面临的问题上,无疑包含着很多有意义的资源。如何总结中国哲学中具有世界意义的资源并对此加以阐发,也是处理中西哲学关系时所面临的问题。中西哲学互动的这两个方面,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与国际哲学对话并融入世界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吴根友表示,中国哲学早已走出国门,我们要强调传统中国哲学智慧对于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如何发挥传统中国哲学智慧中的中道、贵和以及“天下”观念思想资源,为当今世界问题提供中国哲学解决方案,不仅值得期待,还能催生出新的中国哲学形态。

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等单位主办。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