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认知语言学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及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来研究语言的新兴学科。当前,认知语言学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如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升外语习得效率,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课题。

积极融入二语学习

就认知语言学层面而言,关注和研究多语学习,对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认知关系,有效促进多语种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多语学习与二语学习虽然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母语知识和学习策略迁移、元语言意识提升等,但在很多方面也有较大差别。在近期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束定芳认为,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由第一外语向第二外语迁移的效率要高于由母语的直接迁移,特别是在第一外语与第二外语之间具有谱系关系的情况下。同时,学习第一外语的经验,包括学习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对学习第二外语影响较大,因此学习第二外语在学习效率上要远远高于学习第一外语。此外,学习第二外语的认知收益也比只学习一种外语要高,能够从元语言意识、非语言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认知、元认知能力、概念系统的重组等多方面提升对于语言的认知水平。

二语习得不仅在于语言层面,更在于思维模式。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人们通常更加关注学习者对二语语言诸层面的习得。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认为,语音、音系、词汇、句法、语义、语篇等语言诸层面的二语习得固然重要,但更深度的二语习得在于对二语思维模式的真正习得,尤其是对成人二语习得能力的培养,需要关注二语思维模式与母语思维模式的共性与个性,强化思维模式的转换。二语协同这一现象看似基于语言重复的认知机制,但心理学家却认为它是人类对话能够顺畅进行的关键且普遍的心理现象。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敏表示,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协同是对话双方的大脑表征在互动当中动态调整、彼此趋同,从而相互理解,实现交际目的的心理过程。协同是大脑表征根据人们接收到的输入信息做出的长期调整。协同也是一种社会黏合剂,有助于谈话者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促进交际和谐顺畅地进行。

近10年来,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已呈现出深度融合趋势。由于认知语言学是以使用为基础,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以使用为基础的二语习得构念。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辉认为,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两个工作假设,首先是语言学习是基于学习者对二语的接触即语言输入,其次是二语学习者通过使用领域普遍的认知能力从语言输入中归纳出二语规则,从而习得二语。

提升外语教学水平

使用驱动的二语教学是基于二语习得使用观的一种新兴的二语教学方法,也是课堂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新方向。目前,我国基于语言使用观进行二语教学的实证研究非常匮乏。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徐锦芬认为,未来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目标,考察语言使用观在外语写作、阅读、听力等方面的教学效果。要充分挖掘语料库在使用驱动方面的巨大潜力,利用资源确定学生发展阶段的目标结构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展历时教学研究。王敏则认为,基于协同的外语教学课堂研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教学中将协同效应最大化。首先应认真思考基于协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定位问题。此外,如何从协同的视角来提供教学反馈,如何强化学生的协同意愿和动机,如何培训协同策略,也应是课堂教学研究中予以关心的问题。

在二语各个技能的习得中,写作是二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水平的复杂动态学习形态,需要二语学习者综合调用第二语言体系的各种知识,产出体现思想观点和展示二语水平的成文作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二语技能的特征和特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教授卢植表示,作文是概念运用和联结的过程,二语作文过程中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前后照应、作品生成等环节无不体现概念合成或整合的运行机制。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林正军提出,年轻语言学者提出研究问题时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要注意文章整体的逻辑性,逻辑论证清楚、论据有力,增强研究的客观性,避免主观性和经验之谈。

关键词: 外国语学院 认知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