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舆图作为中国古代的地理制图,凝聚着编绘者对空间的感知和创造,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图示智慧与力量。当前,学界通过不断发掘新材料、拓展新领域,使古地图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舆图研究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地图文明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前进。在近日举行的“多维度、多角度下的明清舆图研究”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认为,地图辩证思维是地图学与哲学的汇合,有着严密逻辑系统的地图学时空观。古地图是古代人全方位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它的绘制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对古地图的研究将有助于分析古代人看待世界的视角。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俊认为,测绘科学技术应用,特别是地图学向文化领域的延伸,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一个世界性趋势。地图的文化意义在于发挥地图在构建人的思维、强化记忆功能和提高空间认知效果方面的独特作用,记载人类文明进化的节点,记录人类进化的标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刘钝认为古地图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古代,地图可以提供军事情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深入研究古地图,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文明特征的认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表示,舆图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绘制方法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进行研究,在测绘史和地图学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表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舆图内容丰富,其中绝大部分舆图尚未为外界所知,这部分舆图的分类整理与研究,对充分展示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地图学跨学科特色日益凸显
传统史料在“数字人文”时代大多可通过检索手段获取,历史地理资源信息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视化路径。但任何先进技术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考据、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表示,回顾中国舆图发展历史,不论是当时绘制的数量还是存留于世的数目,明清时期的数量最多,这是一笔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面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史料,只有多学科参与研究,才能让丰富的明清舆图为历史研究发挥更大作用。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邓辉表示,古地图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后的研究需要加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对制图文化做系统梳理。同时,也要扩大研究视野,开展世界范围的地图研究。
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地图研究正越来越朝着多学科交叉、综合性方向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钟翀提出,舆图和近代地图史料是有待深度发掘的重要学术资源。目前,科技史、历史地理学、景观史、建筑史领域的很多学者纷纷聚焦舆图研究,共同将舆图研究推向了新境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谢湜认为,包括舆图研究在内的古地图和图像研究是一个综合的学术领域,就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来说,它关联着文献学、图书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涉及的主题和方向较为多元,整理研究跨度和难度较大。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人文的发展,舆图研究将迎来方法上的创新,研究精度也会不断提升。
国家博物馆研究院舆图研究所所长汪前进表示,在中国历史上,地图不仅是地理学家用以表达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而且在经学研究、山川祭祀、历史探索、疆界划分、观念表达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明清舆图研究,对探索中国乃至世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交叉融合特点和规律都具有突出意义。多层次、多学科交叉融合必然会衍生新的研究领域,为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地图出版社总编辑徐根才认为,过去几十年,学术界和出版界对古地图的收集整理与出版工作从未间断,数字时代舆图的整理研究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多学科合作建设中国古旧地图数字资源库,促进古地图的转化利用和普及传播,让更多馆藏的宝贵遗产在当代“活起来”,是地图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