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2021年开始参加艺术书展,并将打边炉的首套Zine在艺术书展上亮相的。按理说,艺术书展是条小径,应少有人问津,是一群对做书有执念的人踏出来的偏僻小路,但事实又并非如此。在我们连续参加的几届艺术书展上,年轻读者排起了长龙,逛艺术书展成了一种打卡的时髦。

这当然与书展当中插画、漫画的比重较大有关系,它们关联的是一个个有热情和活力的爱好者群体,但我认为艺术书展的受欢迎,其更重要的原因是关于书的“发行逻辑”改变了。过去由经销商/中间商辐射尽可能多人群的方式,被社交化传播瓦解掉了,统一分销转变为网状的辐射,每个小众而垂直的领域都有其受众,并且这样的窄众群体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让过去“看不见的人群”汇聚,形成强大的社群。艺术书展就是在社群的推动之下,成为一时之间的“时髦”和“流行”,与过去大众流行不同,艺术书展是“小众流行”,但今天的小众又因为社交繁殖传播,效应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扩展和放大。

我相信一个好的艺术书展,并非排斥市场,只是在“流行”和“独立”之间进行二选一,而更为关键的是,如何重新理解市场,如何给既有的市场运行带去自己的见解和逻辑。艺术书展在确保生存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将策划人诉求与观众诉求进行比例上的调配,甚至“调配”本身,就是艺术书展的策划应该去回应的重要问题。其价值就在于在传统的、正统的、代表市场霸权和出版权力的背景下蹚出一条新路,同时对于图书的发行进行创新,从而给艺术行业、出版行业带来新的活力。要做好这两件事情并不容易,艺术书展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时间,同时也需要清醒的判断和定力。

这让我想起艺术书展所遇到的问题,其实与我们日常的媒体工作所遇到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的选择是什么,我们要持续耕耘的土壤又是什么,以及我们面对现实的道路时,是二选一,还是完全去开辟一条新的小径。只有回答了以上问题,艺术书展才能更有韧劲和文献性。我相信无论是艺术书的出版还是艺术展的组织,都是一个锚定自己,然后出行和寻找的过程,寻找到的同行者越多,这个工作的边界、价值和影响也就越大。从这个角度而言,艺术书展并非一个平台,它更像一个火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