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聚焦日常生活小事,携手共建美丽家园。近日,深圳市文明办制定发布了市民参与征集的《2022年度文明行为规范实施主题和不文明行为治理清单》。

当前,深圳正全力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治理清单》的出炉,正逢其时。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治理的结果。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是不可或缺的。深圳出台《治理清单》,划出不文明行为“红线”,将文明行为要求从道德“软约束”,变成法律“硬约束”,旨在以法治呵护和促进社会文明。“自律+他律”,可让文明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坚持把惠民利民贯穿全过程。而深圳此前连续六次戴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并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取得佳绩,更是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深圳市文明办充分激发市民参与热情,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最终列出“不文明行为治理清单”,反映了市民的心声和诉求。在后续施行过程中,更要紧紧依靠群众,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格局,从而不断构筑文明高地新海拔,持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让人们知边界、懂规矩、不逾矩。《治理清单》聚焦市民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从“文明乘车”“安全出行”“雅言端行”“文明作业”4个方面,列出12项不文明行为治理清单,具体而微,人人可为。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涵养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让侵害公序良俗者付出代价,才能让文明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文明体现于我们日常的举手投足之间。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公共场合不大声接打电话、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饮食、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不在楼道堆放物品等,反映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制、行为上的自觉、内心对他人的尊重。人人都向不文明行为说“不”,我们的公共空间就会变得更加稳定、可预期,而因此受益的是每一个你我。

在文明这趟列车上,没有一个人在车外,大家互相关切且彼此成就。自律与他律、内因与外因共同发力,不断推动社会文明水平提升,深圳定能在文明创建中交出一份先行示范的优异答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