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7月26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关于华南地区浮蛙属物种分类厘定的论文在《Vertebrate Zoology》(脊椎动物学)期刊上正式发表,文中命名了一个新物种岭南浮蛙,深圳是这一新物种的模式产地。这不仅意味着深圳又新增了一个野生物种,更订正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分类错误——广东原来记录的尖舌浮蛙和圆舌浮蛙其实并不正确,它们事实上均为独立的新种,如今分别被修订为中国浮蛙和岭南浮蛙。而这两种浮蛙的发现,都和深圳有着不解之缘。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在深圳东部山地记录的岭南浮蛙。吕植桐供图
7月26日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岭南浮蛙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最新命名的本土物种进入深晚记者的视野。为此,深晚记者独家采访了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吕植桐,请他为读者讲述浮蛙物种与深圳近150年的渊源。
1876年,西方传教士在李朗发现“尖舌浮蛙中国变种”
吕博士告诉记者,据相关史料记载,近代以来,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较早进入中国,其中在广东的传教士团体,以基督教巴色会(Basel Mission)较为出名,其进入广东的第一站就在深圳的李朗村。
1876年,巴色会一位传教士,在李朗的农田采集了一种小型蛙类,后来标本被送往瑞士巴塞尔的博物馆。两年之后,标本被正式定名为“尖舌浮蛙中国变种(Oxyglossa lima var. chinens)”,模式产地为深圳李朗村,这是最早的以深圳作为模式产地发表的两栖动物物种。
“尖舌浮蛙是浮蛙属的一种两栖动物。浮蛙是静水蛙类,一般栖息于农田、池塘、湖泊等生境,繁殖季节会伏在岸边或漂浮在水面鸣叫求偶,因而得名浮蛙。”吕博士解释说。
吕博士告诉记者,此前广东记录有两种浮蛙:一个是尖舌浮蛙,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内;另一个是圆舌浮蛙,仅记录于粤西茂名地区。这两种浮蛙最大的区别在于舌头的形状不同。此外,尖舌浮蛙更多的栖息于平原地带,而圆舌浮蛙相对更喜欢丘陵地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