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水磨,宛转回响,六百春秋,余音绕梁。在戏曲百花园中,有一朵清幽兰花,那就是堪称艺术瑰宝的昆曲。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走入大众视野。这些年,随着青春版《牡丹亭》等剧目的成功巡演,这门古老的艺术流派对观众而言也愈加“面目亲切”。


(资料图片)

在深圳,不仅各大剧院时常上演昆曲名剧,不少文化名家也沉醉于它的雅趣,还有民间昆曲社定期排戏组织雅集,甚至“10后”昆曲新生代也已冒头。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年轻,在此会聚,赋予昆曲勃勃生机。

父女同台“10后”崭露头角

身为中国“百戏之师”,昆曲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逸婉转,舞姿细腻优美,富于诗的意蕴、画的风采,浓缩中国古典文学、歌舞、戏剧、美术精粹。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爱上并承袭这一传统文化的,不乏崭露头角的“10后”。

舞台中央,水袖、转身、起调,12岁的黄宝匀虽透着稚嫩,但将昆曲悱恻延绵那股韵味演绎得有模有样。“皂罗袍”“懒画眉”“忒忒令”都是她的保留曲目,自7岁与昆曲结缘,黄宝匀每年暑假会去苏州住上月余,跟江苏省昆剧院的行家拜师学艺。

▲湖南省昆剧团演员亮相深圳举行的沉浸式游园会。受访者供图

舞台侧角,或抚琴、或吹箫的黄佩,正是黄宝匀的父亲。“跟女儿合作一段,以前一直是我的梦想。”黄佩心中自是极感欣慰,如今心愿得偿,更感怀两代人之间的精神传承。十几年前偶然在网上看到江苏省昆剧院单雯表演的《牡丹亭·寻梦》,便醉心于昆曲,在黄佩眼里,昆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当之无愧的天花板,如幽兰之香,轻盈于耳边,沁馨于心间。他将女儿带进昆曲的斑斓世界,打“飞的”看演出,赴苏州陪学艺,辛苦吗?当然,但甘之如饴!

“上个月开车一个多小时去坪山看《桃花扇》,回来已经深夜1点了,孩子说‘很值!’”黄佩想法很朴素,让孩子接触昆曲,在心底埋下一颗种子,为将来的生活增添一份美好。

像这样的雅集,越来越多出现在深圳坊间。据圈内人马先生透露,除了深圳市和雅昆曲协会、深圳市宝安区清音昆曲古琴社、深圳小丹昆曲传习所等较为大型的昆曲机构,还有不少散落民间的昆曲社,成员们不定期聚会排练、演出,参与者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为这座都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金陵望族甘氏

后人择深授艺

中国昆曲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历经600年风霜传承至今,说起昆曲那些值得述说的故事和值得铭记的人物,绕不开金陵望族甘氏一门。因名家辈出,甘氏成为近代京昆戏曲和民乐传承的中流砥柱:甘贡三先生,素有“江南笛王”之美誉,1935年百代公司录有《长生殿·弹词》《琵琶记·扫松》等。其5位子女均为京昆名家,次子甘涛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长婿汪剑耘亦受甘家家学蕴润,并为梅兰芳先生入室弟子,唱念做打俱佳;幼女甘纹轩,是著名曲家,仍担任上海昆曲研习社社长。上世纪中叶,“民国四公子”之首爱新觉罗·溥侗,四大名旦之首、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都曾到访甘家大院,交流切磋京昆表演艺术,与甘家人结为莫逆之交。

▲甘氏后人、南京昆曲社社长汪小丹来深启动昆曲传习计划。受访者供图

去年,甘氏后人、南京昆曲社社长汪小丹来深启动昆曲传习计划。“我一度忐忑,这个城市这么年轻节奏这么快,大家能静下心来感受昆曲之美吗?但深圳年轻人的热情给了我信心,去年我们借着纪念昆曲申遗20周年的机会,在深圳办了场沉浸式游园会,将600年国粹艺术与园林景观结合,让市民零距离感受昆曲艺术的魅力。活动结束后,很多年轻人找到我,表达想更多了解、学习演唱昆曲的想法,说实话我很意外也很激动。”

活动当天,外国小伙雅各布被昆曲之“雅”与“美”所折服,现场跟着老师们即兴学起了唱段和身法,这一幕令汪小丹难忘,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跨越语言和民族。

在深圳时,只要有昆曲演出,汪小丹必会来现场转转,剧院门前邂逅的一张张年轻面孔,令她备受鼓舞。“上世纪80年代初,昆曲还是非常小众的艺术,梅花奖得主张继青老师的演出,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但现在你看深圳这样一座年轻的城市,昆曲演出居然会一票难求,我是很感慨的。”这也使她下定决心在深圳扎下昆曲的根,扎下传统文化的根,“昆曲是口传心授的艺术,一定需要倚靠人才能够流传下去,拥抱年轻人,昆曲才有未来。”

《义侠记》《牡丹亭》等剧目将登深圳舞台

门票售罄,掌声如雷,喝彩如潮。2021年12月3日晚,由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昆剧《1699·桃花扇》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上演。演出前一个月,门票即告售罄,演出当晚,除现场近千名观众外,还有40余万人次观看了网络直播。不止“桃花扇”,去年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巡演至深,也是一票难求。

▲外国友人雅各布被昆曲之“雅”与“美”折服,现场学起唱段和身法。受访者供图

据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大数据解读昆曲》显示,深圳昆曲戏迷数量在国内位居前列。尽管没有本土剧团,但并不妨碍深圳各大剧院的昆曲大戏屡屡上新。单是今年6月,坪山大剧院就迎来江苏省昆剧院创排的两出大戏,被誉明清传奇压卷之作的《1699·桃花扇》和当代昆曲工作者的原创新作《世说新语》。

8月,传统剧目《义侠记》和《牡丹亭》将登上深圳舞台。《牡丹亭》应该是大众最熟悉的昆曲名剧,其中最负盛名的“皂罗袍”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饶是未听过昆曲,也知道这几句唱词。《义侠记》则是继青春版《牡丹亭》大获成功后,白先勇与苏昆合力创作的新版,故事源于《水浒传》章节,用现代眼光,重新讲述武松兄弟的故事,敬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

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

关键词: 万万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