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与人才》徐扬生,3月21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探索》郑永年,3月21日

◻《以阅读为荣以阅读为乐以阅读为用——全民阅读三论之一:阅读与个人》王京生,5月9日

◻《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为什么是深圳?——全民阅读三论之二:阅读与城市》王京生,5月10日

◻《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全民阅读三论之三:阅读与民族》王京生,5月11日

◻《新媒介生态下,你应为自己把关》张田田,5月12日

◻《“双碳”的国策呼唤“双碳”的艺术》罗怡,5月13日

◻《地方性知识、多元科学观与科学传播》刘兵,5月16日

◻《现代审美观念即是健身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重木,5月17日

◻《创造一座城市而非复刻一座城市》蔡东,5月18日

◻《新闻素养应被纳入公民基础教育》张田田,5月19日

◻《艺术,是深圳“双碳”叙事的最好方式》罗怡,5月20日

◻《在深圳,野生的事物并不遥远》田松,5月23日

◻《历史剧出圈易,破困境难》宗城,5月24日

◻《机械复制时代的得而复失与失而复得》辜晓进,5月25日

◻《家庭应成新闻素养教育重要场所》张田田,5月26日

◻《“双碳”深圳,艺术应直指人心》罗怡,5月27日

◻《我们需要在科幻中反思科学》江晓原,5月30日

◻《关注深圳的黑夜,就是在思考这座城市的未来》钟刚,5月31日

◻《谨防假新闻对你“情感唤起”》张田田,6月1日

◻《深圳公共艺术需要国际硬通货》罗怡,6月2日

◻《博物,具体地爱与忧伤》田松,6月6日

◻《城市美术馆要有从城市出发的态度》刘晓都,6月7日

◻《科幻走进大学,打通了文理科壁垒》刘洋,6月8日

◻《正视我们的认知偏差》张田田,6月9日

◻《公共艺术“重要的是公众”》罗怡,6月10日

◻《科学的“不确定性”与科学传播》刘兵,6月13日

◻《一座城市的足球文化当如梅州》陈伟,6月14日

◻《用新的文化观念为城市加冕》李跃,6月15日

◻《有了“事实核查新闻”仍需克服自身偏见》张田田,6月16日

◻《深圳还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节》罗怡,6月17日

◻《基本美感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田松,6月20日

◻《医学人文的母题是由患者提出的》王一方,6月21日

◻《城市需要“虚构”,方能思慕而神往》蔡东,6月22日

◻《想象自己是假新闻生产者》张田田,6月23日

◻《当“news no paper”时我们还读“报”吗?》辜晓进,6月24日

◻《一篇文章何以伤害了“一些人士的感情”——从美国重视基础科学言论谈起》江晓原,6月27日

◻《为什么说美国不重视基础科学?》江晓原,6月28日

◻《美术馆怎样“做新”》钟刚,6月29日

◻《“让想运动的人找到场地”是体育强市的追求》陈伟,6月30日

◻《献诗:簕杜鹃对紫荆花的深情告白》7月1日

◻《物种意识的觉醒》田松,7月4日

◻《塘朗山是什么?》南兆旭,7月5日

◻《回应人类痛苦不仅是医学观念之争》王一方,7月6日

◻《“新安八景”似容器,让我们重新“发现”深港》李跃,7月7日

◻《香港M+,深圳学什么》罗怡,7月8日

◻《“极简”流行与科学传播》刘兵,7月11日

◻《城市艺术家要构建城市公共文化》钟刚,7月12日

◻《怎么和孩子谈论死亡》袁长庚,7月13日

◻《用儿童视角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张馨月,7月14日

◻《理想之城理应有“对话文化”》叶克飞,7月15日

◻《“美国重视基础科学”神话的现实意义》江晓原,7月18日

◻《人类健康有边沿吗?》王一方,7月19日

◻《与病毒的“战争”人类能认识自我吗?》重木,7月20日

◻《大型赛事将为城市文明“体育赋能”》陈伟,7月21日

◻《百米内有避雨处是理想城市必要条件》叶克飞,7月22日

◻《偏门的科学编史学对科学传播有何意义》刘兵,7月25日

◻《游戏与现实间的按钮将成为过去式》王诺诺,7月26日

◻《病毒对人类心灵的创伤会有多深刻?》重木,7月27日

◻《别把分享假新闻当成一次社交互动》张田田,7月28日

◻《音乐为城市唱响,更为人类高歌》陈永华,7月29日

◻《今天,我们迎来了自己的一“元”复始》李跃,8月1日

◻《长链条因果、短链条正义与长时段视野》田松,8月2日

◻《让书院文化成为有辨识度的城市IP》李跃,8月3日

◻《失去“眼睛”的城市会怎样?》叶克飞,8月4日

◻《没有藏品怎样开博物馆?》罗怡,8月5日

◻《“辉格式”科学史与科学传播》刘兵,8月8日

◻《博物馆建设要释放城市价值》沈森,8月9日

◻《病毒带来的隐喻,你真的能理解吗?》重木,8月10日

◻《媒介塑造了我们的“体育观”》陈伟,8月11日

◻《文物可证史亦可证民族记忆》阎焰,8月12日

◻《一流的博物馆要向观众传递什么信息》张经纬,8月15日

◻《赛博朋克与元宇宙代表了人类对文明发展的担忧》王诺诺,8月16日

◻《城市遗产变公共空间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叶克飞,8月17日

◻《深圳建设海洋城市,文化是核心内驱力》周菁,8月18日

◻《城市需要古典音乐,更要从经典中创新》陈永华,8月19日

◻《好的生态仍是五谷与六畜共生》田松,8月23日

◻《美术馆要将“不如意”转化为新愉悦》樊林,8月24日

◻《不要在“信息过载”的海洋中溺水》张田田,8月25日

◻《“狮子山”与“拓荒牛”背后是持续的深港“精神互动”》明亮,8月26日

◻《激活贯通“蓝色血脉”,增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活力》周菁,8月29日

◻《打开正确的博物馆教育方式》张经纬,8月30日

◻《今天还需要谈论卫生的现代性吗?》重木,8月31日

◻《“连接”与“断连”应是自主选择》张田田,9月1日

◻《城市广场要让公共空间更有效》叶克飞,9月2日

◻《美术馆的公共传播亟须革新》钟刚,9月5日

◻《历史研究需要新鲜课题》孟宪实,9月6日

◻《科幻中的女性视角尤为重要》王诺诺,9月7日

◻《社区,才是博物馆的未来趋势》沈森,9月8日

◻《“深圳力学”中的人文底蕴》朱荣远,9月9日

◻《传统与当代的拥抱:来自故宫里的信号》罗怡,9月13日

◻《粤菜对其他菜系为何影响深刻》林卫辉,9月14日

◻《图像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周围世界优先》樊林,9月15日

◻《城市需要书店,更需要读书人》叶克飞,9月16日

◻《感受弱信号,注意慢变量,是长时段视野的表现》田松,9月19日

◻《粤菜:味觉上的“最大公约数”》林卫辉,9月20日

◻《想象一下:当GERM能向人类发出病毒预警》重木,9月21日

◻《算法加剧了阅读新闻的疲惫感》张田田,9月22日

◻《城市地名中的文化链条,不应在我们手里断裂》李跃,9月23日

◻《当代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它的全球性》巫鸿,9月26日

◻《风味各异的粤菜,不能只作地理概念》林卫辉,9月27日

点击链接全文阅读:聚光灯:思想的交锋,智慧的启迪

聚光灯:思想的交锋,智慧的启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