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箱、2300余本书籍,一摞一摞地摆放着,几乎占满了深圳技术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一条过道,工作人员正蹲在地上给书籍分类、贴标签。该校语文科组王浩老师看着自己从小到大珍藏的书籍被这样精心对待,心想:“果然给这些书找了一个好归宿,这书捐得真值。”
(相关资料图)
在深技大附中图书馆,有两排特殊的书架,上面写着“王浩老师捐赠图书”,书架上的书都是王浩捐赠的。
“将书留在图书馆能发挥更大价值”
王浩一共捐了5次书,每次都是十几箱十几箱地从家往学校寄。他原本只想私下捐赠给图书馆,只要书能发挥价值就行,不料图书馆教师了解情况后,汇报给了学校领导。
上学期学校特意举办了一场“王浩老师捐书仪式”。仪式上,当王浩把书籍移交给图书馆馆长时,他笑称“有一种给女儿找了个好婆家”的感觉。
王浩捐赠的这些书籍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美术、摄影、地理、教育、心理、学习方法等多个领域,诸如《杨绛全集》《杜甫全集校注》《朱自清全集》《叶圣陶全集》《金庸全集》《儒家十三经》《资治通鉴》等,都是经典著作,有的甚至是绝版书。
王浩全家四代都是教师,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藏书,至今还保存着小学至大学的所有课本。这2300余本书主要是他大学和研究生期间购买和收藏的,买书的费用全是从生活费里一点点挤出来的。
王浩的爷爷生前是老家一所学校的校长,一生勤俭,很多东西都舍不得丢掉,视若珍宝。前年爷爷去世,对王浩的触动很大。很多原本被视如珍宝的东西“似乎一下子就失去了往日的那些光泽”。
这让王浩想到了自己同样视若宝贝的书籍。“留给子孙后代也不一定有用;即便有用,受益的也只是极个别人,而放在图书馆里,面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王浩认为,“书最大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被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书最好的归宿就是图书馆。”所以,王浩认为,是学校给了他一个机会和平台,让他的“宝贝”有了好归宿。
感恩爷爷与学校圆一场阅读之梦
在捐书的过程中,王浩十分感恩,很多尘封的记忆涌上心头。
大学期间,王浩会把自己买的书攒着,留到毕业季时再寄回家。他的老家在农村,快递只能寄到镇上,每次也都是爷爷去镇上邮局取。
80多岁的爷爷驼着背,骑着三轮车,从农村的土路一路骑到镇上的柏油路。去取书只需要半个小时,载着10多箱书回来,得花一个多小时。时值夏季,出门前爷爷的汗衫还是干爽的,回到家时总是湿透。“在取书的过程中,爷爷肯定受了很多累,但他从来没有跟我提过,都是老家的邻居告诉我的,他在尽力帮我圆这场阅读之梦。我想,我把书捐给学校,爷爷肯定会支持赞成。”王浩说。
除了感恩爷爷,王浩还特别感谢学校。原本学校图书馆的系统只能录入通过学校资金购买的书籍,为了将王浩捐赠的书籍管理在册,学校特意升级了图书馆管理系统。今年9月开学后,王浩的图书已经被图书馆工作人员分类、贴标签,放置在专门的书架上。
让学子在阅读中培育起与城市相契合的志向
王浩与学校的缘分妙不可言。把自己的珍藏捐给学校图书馆后,王浩觉得学校像自己的家。他经常去图书馆的书架前走一圈,“就像看望孩子一样”。有时即便不看书,只在图书馆待一会,也觉得心情舒畅。周末偶尔闲暇时,他会专门到图书馆的教工之家,拿一本书,泡一杯咖啡,靠在沙发上看一会儿,“真惬意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王浩认为,不管学了多少知识,最后一定要将知识付诸实践,即笃行。他经常跟同学们讲:“学习不能将知识拿来炫耀,而应该作为一种知识储备,融入精神血脉中,在我们的生活和成长中产生影响,内化于心。”
通过捐书,王浩希望将自己从书中获得的向上向善的能量,以书为介,传递给学生,最终形成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撑,让莘莘学子在阅读中培育起自己与深圳这座城市相契合的气脉、观念和志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