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1月21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前闭幕,在瑞士日内瓦分会场上,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闫保华是发言专家之一。在日内瓦期间,红树林基金会不仅联合多个国际组织主办“面向2030/2050的国际红树林”边会,还与英国野禽与湿地基金会等机构合作组织了两场关于湿地教育的边会,分享了中国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及中国湿地教育发展的模式和经验。


(资料图片)

闫保华是怎样与深圳湿地自然教育结缘的?近日,深晚记者专访了刚从日内瓦回国的闫保华,为读者揭开答案。

1

“山诺会”的首位女秘书长

1996年9月,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新生,河北女孩闫保华走进了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在经过学校众多社团的迎新展台时,一张印着滇金丝猴的海报让她停下脚步,并让她当场决定加入这个名叫“北京林业大学科学探险与野外生存协会”(即“山诺会”)的学生组织。从那一刻起,闫保华的人生就与生态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第一年,在专业学习之外,闫保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体能训练和参与户外活动上,目的只有一个,她要参加1997年暑期的“山诺会”野外科考活动。除此以外,她还参加了当时备受关注的紫竹苑公园守护大雁活动,很快就成了“山诺会”的骨干。到了1997年的暑假,闫保华如愿以偿,成为“山诺会”当年“心系荒漠”——恩格贝植树活动的参与者,第一次走进毛乌素沙漠。

1998年,闫保华已经是“山诺会”创会以来的首个女秘书长了。当年的暑假,“山诺会”和其他高校大学生环保社团共同策划了支持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站活动,闫保华和协会的另一个小分队走进黄河源头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到黄河源头的前一晚,心潮澎湃的队员们根据《祈祷》改编了一首队歌,第二天在牛头碑宣誓时现场合唱,感受音乐的力量。不久后,闫保华又和伙伴们一起为“山诺会”五周年会庆创作了《山诺之歌》,此后这首歌曲成为会歌,为“山诺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此,闫保华的生命已经注定与环保密不可分,“山诺会”也成为她生命中最显著的一个印记。后来,她考研、出国读博、成家、生子,每一步都没有离开这个印记——她的先生,是她当年“山诺会”的山友;她的女儿,也以“诺”字起名,同样是对“山诺”岁月的纪念。

2

来深加入红树林基金会

2012年,中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在深圳成立,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读完环境学习博士、在美国工作三年多后回国的闫保华,于2014年成为这个环保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让闫保华对自然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而彼时的中国内地,自然教育还是一个有待推广的概念。于是,闫保华成为推动这个新生事物在中国内地落地生根的奠基人之一。

《共同的家园:与自然连接如何帮助我们关照自己和地球》是闫保华非常欣赏的一份有关自然教育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汇总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告诉公众为什么自然教育对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培养保护自然的行动者这么重要,帮助公众理解为什么需要自然教育,以及在设计自然教育活动时应该注意什么、有哪些关键因素。在闫保华看来,这份报告为自然教育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而她的任务,则是将其付诸实践,并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2015年,红树林基金会联合全国7家机构采用了线上调查和线下问卷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工作,并在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发布调研结果。数据显示,68.12%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一小时,有16.33%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的倾向。

这个数据引起了深圳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加之此前红树林基金会与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合作共建自然教育中心,通过自然教育场域开展各类活动,深圳自然教育事业由此开始向正规化专业化迈进。

3

自然教育专业化的推动者

如今的闫保华在红树林基金会已经工作了8年多。除了担任基金会秘书长、理事,她还兼任了许多社会职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教育与传播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资助者联盟(CEGA)决策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理事长……

推动湿地自然教育中心的创建和推广是红树林基金会的重要使命,如今,红树林基金会在公众教育版块已经培育出两个“拳头产品”,一是环深圳湾湿地自然教育中心,二是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自然教育中心项目。在这个项目过往三年打下的基础上,红树林基金会与国家林草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湿地公约大会期间,共同发起了“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

“我们希望能够对标国际标准,建设湿地自然教育中心,开展湿地教育活动,为每一片重要的湿地培养粉丝。”闫保华说。

在闫保华看来,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的自然教育已经逐步发展成一个如火如荼的生态环保事业。作为一个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崭新事业,自然教育正在逐步从萌芽阶段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这也预示着这个事业前景光明,同时任重道远。

关键词: 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