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2月27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通关了,终于又见面了!”近日,随着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走动”频繁起来。2月12日,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与师生代表一行受邀来到沙田,一同见证港中大60周年校庆启动典礼;2月18日,港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一行参加了港中大(深圳)的媒体春茗活动……2月22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关于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补充协议》,深港教育合作再升级。
港中大(深圳)与港中大的紧密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4年来,大湾区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高等教育发展集群”初现雏形
【资料图】
2022年10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发布重大消息,设立崭新的大湾区2+2本科学位课程。两校园将合办双主修课程,为大湾区培育优秀人才。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让学生于深港两地校园修读双主修本科课程的项目。
粤港澳合作办学有利于推进三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破解港澳高校产学研衔接紧密度不高、办学空间有限等问题,提升港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有利于内地高校借鉴吸收先进办学经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于这一点,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深有感触。他表示,在短短9年的办学时间里,港中大(深圳)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书院建设、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均取得卓越成绩,正是因为港中大(深圳)秉承了港中大优秀的办学传统,双方齐心协力打造好“一个品牌,两个校园”。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聚集高地。根据规划,广东省正大力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加快推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港澳高校来粤办学,一个“高等教育发展集群”初现雏形。
构造世界级“人才湾区”
2020年,教育部、广东省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涌现出若干战略科学家群体,产出一批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先进典范。
从大湾区的发展蓝图可以看出,人才是重要的动力源泉。为了构造世界级“人才湾区”,营造优良人才生态,广东近年来大力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通过“引才”机制来激发科创产业的发展活力。比如,推进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一试多证”;建设“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完善港澳居民在粤参保政策,实现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跨境使用……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创造便利条件。
除了大湾区内部的人才交流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对于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虹吸效应也十分明显。以深圳为例,2022年新增全职院士17人,总数91人。高层次人才累计超2.2万人。
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2016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创盟大会在中山大学举行,创新提出“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的概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让“一小时学术圈”的蓝图更加明晰。《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畅通高校人才对外交流合作渠道,推进粤港澳高校教师互相访学进修,共建共享教学和科研团队,探索教师、科研人员双聘或互聘制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学术圈’”。
打造“一小时学术圈”,前提是地理上的临近、交通上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交流上的无障碍。“十四五”期间,广东省计划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开发建设面向粤港澳全体高校、自主运营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建设上线1000门左右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扩大国家级、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应用。评选300项左右省级教学成果,选树100名左右本科高校教学名师并开设名师讲堂系列活动,推广优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提升全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水平。
打造“一小时学术圈”,还在于优势互补、多方获益。粤港澳三地教育的体制机制、教育结构、资源水平和发展理念等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香港高等教育水平高、国际化水平突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所院校位列世界大学排名前100;澳门产业结构特点突出,高等教育紧紧贴合产业发展,旅游管理等专业学术与实践水平高;广东高校结构完善,具有大量优质生源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广阔。三地优势互补,为打造“一小时学术圈”提供了现实基础。
关键词: 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