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现场。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高雷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9日讯(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谢晨星)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中华文脉。

本次分论坛由中宣部文艺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考古司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协办,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承办。

认识中华文明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分论坛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的议题是“从新时代考古成果看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由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主持。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此单元五位嘉宾均为考古领域的专家,他们依托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来解读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以新时代十年的考古发现作主旨演讲。他说,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席教授唐际根分别就甘肃南佐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安阳殷墟遗址等考古发现进行了分享。

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单元议题为“全面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由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刘汉俊主持。故宫博物院研究馆馆员、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作为主讲嘉宾,以其数十年在建筑史与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对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成效进行了介绍。

座谈环节,南京大学国家文化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姚远,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就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认知教育、城市规划战略的设计等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专家们表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对此单元进行了五个层次保护方向的小结,他表示,我们走的路径应该是以古今交融、今古辉映的城乡样态,承载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非遗要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

传统思想文化的源头是活的,真正的源头来自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论坛第三单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活态传承”为议题,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作主旨演讲。他指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有三个重要维度:政府顶层设计、采取具体保护措施、发挥社会机构和各界人士积极性,这样才能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可见度。

在座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从各自的角度、工作实践以及理论思考就议题进行了讨论。林继富表示: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创新、保护传统村落时,也可以给群众带来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传承多民族跨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民族之间的大团结。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作本单元小结,他说,非遗来源于生活,也发展和繁荣于生活,既要做到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做到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将其充分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文化标识

在第四单元,众嘉宾以“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题展开思想激荡。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文化标识,也体现了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通过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民族重大的文化符号、重要的文化形象会顺势产生。

在座谈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田林,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汤羽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就此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汤羽扬表示,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传承、利用好文物和文化资源是关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整合超大尺度的文化景观资源,集中打造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目标是显现国家属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