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齐泽垚 通讯员王林)4月16—17日,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

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慈善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周秋光教授认为,中国慈善史作为一门史学研究分支,是近代以来学科确立和细化的产物。他简要叙述近代以来中国慈善史研究演化历程,总结中国慈善史研究的现有成效,具体包括文献整理取得突破、研究范围开阔多样、若干重要问题得到深入探究、史学诠释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壮大交流频繁、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学者慈善史研究论著迭出和国外学界研究成果喜人等方面。中国慈善史研究应从弥补现有研究的薄弱与阙如、形成一个贯通古今中外的中国慈善史研究体系和确立历史研究为现实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推动慈善史研究成果转化及运用等三个方面深化与突破。

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周秋光致辞

西南大学张文教授从古代墓志铭隐恶扬善的传统切入,指出历史上有关慈善活动的记录存在失真的风险,故而据此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令人担心。为此他认为应该从史料的反思开始,从相关史料的慈善书写主体、慈善书写客体、慈善书写模式几个维度展开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慈善书写的基本特征。

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江学者、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王卫平教授认为学术界以往因雍正在回复地方督抚的硃批中使用“沽名吊誉之举”“道婆之政”一类用辞而认为雍正并不重视慈善是一种误解,并指出实际上雍正的态度既积极又明确,在硃批中使用“沽名吊誉之举”“道婆之政”一类用辞有其客观原因,最后得出雍正的这一“上谕”可视为清朝政府慈善政策的一个转折,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这一结论。

慈善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慈善与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河北师范大学王文涛教授论述了宗法观念对古代社会保障形成和演变的影响,认为宗法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思想源头和动力之一。

中国海洋大学蔡勤禹教授对近代名人慈善圈进行了论述,认为名人慈善圈与地域慈善圈、慈善组织圈共同构成慈善的网络体系。

信阳师范学院叶宗宝副教授以1918年西北鼠疫防控为研究中心,结合当时府院之争的政治背景,考察其中的人事变动与权势转移。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吕宽庆教授以河南养济院为个案,深入分析了其在清代的经费管理及运作实践。

中国海洋大学刘希洋深入考察清代江南的“送医下乡”活动背后隐含的医学知识传播与城乡社会发展、社会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

郑州轻工业大学丁泽丽副教授以1947年上海平民医院房屋纠纷为研究对象,考察变动社会下的法律秩序与利益追求。

山东师范大学孟祥菊则聚焦清末新政期间地方自治经费筹措过程中的地方政府与自治团体的利益冲突,指出新政的制度条文与实际运作存在巨大落差,揭示了清末地方自治中“官—绅—民”各方经费的筹措及其纠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彭永昌以晚清同仁辅元堂、民国上海慈善团为例,探讨上海慈善团体土地公产的来源、类型、经营方式,以及在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

近代慈善组织的发展与转型

慈善事业的发展以慈善组织为主体,故慈善组织一直是慈善史研究的重点,本次会议亦有多篇论文涉及慈善组织的发展及近代转型。

苏州大学黄鸿山教授以育婴六文会为例,探究清代慈善事业的制度创新与事业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张佩国教授研究清代佛山义仓的运作机制,进而考察义仓如何通过祖庙这一“象征中枢”,而得以展开地方善举的整体实践,由此形成地域社会的整体联结。

杭州师范大学陶水木教授论述了虞洽卿成立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背景与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难民救济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阮清华教授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等视角察看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

西安文理学院李喜霞副教授论述了陕西慈善组织近代转型时期的主要特征。

日本早稻田大学王星星以天津广仁堂为例,探讨社会治理中慈善团体的权利来源。复旦大学杨硕培从公共卫生活动、游民教养活动、战时社会救济等方面考察虞洽卿的公益慈善活动。湖南师范大学张翰林梳理了晚清时期唐廷枢、唐廷桂、唐廷庚兄弟三人的慈善活动。苏州大学潘伟峰以南图藏明刻本《义庄翼》为中心,研究义庄之制。苏州大学龚希政论述了全面抗战前无锡平民习艺所的救济实践。苏州大学唐浩考察张謇之子张孝若在近代南通的慈善公益事业。

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慈善组织主要依靠募集社会资金从事救济活动,故是否赢得公众的信任,是否具有公信力,决定着慈善组织的生死存亡。本次研讨会聚焦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既是要总结历史经验,也是要为发挥史学研究的资政功能,为当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山东师范大学王林教授梳理了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成就与经验,探讨了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总结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启示,强调提高公信力是目前慈善组织建设最紧迫的任务,慈善组织必须在信息披露和行动效能上下大功夫,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信任。

湖南师范大学曾桂林教授通过梳理政府法规和《上海市慈善团体会计规程》,认为财务规制是民国时期慈善公信力进行法律形塑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苏州大学李欣栩从组织机构、文化传播、制度建设、人际信任、业务绩效多个维度综合考察了近代红十字会在公信力建设方面的成就,认为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建设既具社会性,又具系统性。南开大学祝介梅从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成效、局限与启示三个方面评价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情况。

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学术研讨会闭幕式

周秋光在闭幕辞中提出,本次研讨会聚焦慈善组织公信力,总结了历史经验,探索了现实路径,希望今后学界加强慈善史资料整理、慈善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将慈善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和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以“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为主题,从长时段、宽领域、多视角、多维度就以下问题展开研讨,以期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130余人参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苏州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