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草堂图》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当太阳在天空甩响春分的鞭子时,大地顿时变得精神起来,一切都如涨潮的水般欣欣然。这种“水边新绿野草,陌上粲然花枝”的春景,被清代画家禹之鼎在《春耕草堂图》中描绘得十分形象。
《春耕草堂图》纵高30.4厘米,横128.7厘米,为绢本,设色,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纵观该画,以长卷布局,以河为界,用草木和人物平分画面形成斜角对称,中间一桥相连,使得整幅作品分而不散,疏朗有致,富有张力。
禹之鼎,字尚吉,号慎斋,清康熙年间著名画家,广陵(今江苏兴化)人。幼师蓝瑛,出入宋、元诸家,转益各师,精于临摹,以画供奉畅春园。其写真多为白描,秀媚古雅,为当时第一。留传后世的以肖像画居多。
《春耕草堂图》为禹之鼎人物风景画代表作品之一。画中主人公是一位年近花甲的朝廷命官,他头戴草帽,右手拈须,左手向背,站在河沿正视前方,一旁两童侍立,一人持杖,一人背书卷。画面左侧绘制的是郊外树木掩映的茅庐草舍,近旁草木正茂,不远处巍巍城郭依稀。画面中部大江辽阔,春江水暖漫平湖。江对岸桃花鲜艳,云蒸霞蔚。画面右上角,一农夫在田中赶牛耕作,那甩在空中的牛鞭如弹腔信调般响亮,很有仪式感。如果不作深究细察,此画就是一派春意盎然、农事正忙的景象,其实全然不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分时节,正是大地松动春耕生产之时,作为朝廷命官自然关心春耕农事的情况。“上膏初动麦苗青,饱食城头信意行。便起高亭临北渚,欲乘长日勤春耕。”为了突出主人公重于农事、关心民间疾苦的深入调查作风,禹之鼎特将其放在郊外的乡野,用远处的城郭、近旁的茅舍、背后的桃花林来喻示主人公的所在地点及周围环境情况,用解冻江水、农民赶牛春耕、柳树吐芽抽叶随风舞暗示春分时节。这种用背景烘托人物的绘画手法,即将人物置于特定的时节和环境中,用以展现主人公其时的具体活动和生活环境,力求如实反映他们的行为举止和思绪心态,是禹之鼎人物画的特点。
禹之鼎除采用单线平涂法和白描法之外,还融会贯通江南画法和墨骨法,穿插并用。他用墨线勾出人物轮廓后,略用淡墨干笔晕染出明暗起伏处,再以赭色和胭脂复勾身体主要部位,然后全面敷色。并根据不同对象的肤色和身体不同部位,用粉彩层层积染,以显现出结构上的明暗凹凸变化。这种以色晕为主的画法,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物的质感和立体感,又比较鲜亮明快,使人物形态极为传神,显示出其写真技艺的高超。而最左侧的侍童虽是配角,但禹之鼎也很用心,墨骨和色晕并重,既有淡墨渲染的坚实结构,又有重色晕罩的明润肌肤色泽,使得人物形貌逼肖,达到了形神兼备之臻境。整幅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把春分时节的乡野景象和春耕生产描摹得淋漓尽致,极具真实感和亲切感。由此可见,画史谓禹之鼎“工善写照,一时称绝”绝非虚誉。
该画在画色上也很有层次性和感染性,从近及远,墨绿的青松,青翠的杨柳,浅绿的田野,鲜红的桃花,白亮的河水,以及人物的各色服饰,都将春分的斑斓色彩勾织得十分丰富。“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面对这一派大好春色,主人公凝神注目,似在沉思又似在感慨,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和自信。
《春耕草堂图》集白描、墨骨、色晕诸画法为一体,在承袭传统画技的基础上出陈创新,并用环境、时节来烘托人物的性情和品质,这是该画的最大特色和看点。透过此画,我们可与古人相近,与画家谈心,与春天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