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为扩大中国学术影响力,国家社科基金自2009年启动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此项目运行十多年以来,在传播中国学术思想、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内学界也从多方面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展开研究,使项目的立项政策逐步完善。梳理相关文献可知,学界最关注的是译文质量,许多学者认为提高译文质量的关键是翻译人才培养。这种看法固然不错,但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汉译外的质量,保证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逆向翻译较之正向翻译所固有的劣势,加强与目标语本土人士的合作。

根据译者对其工作语对中两种语言的熟谙程度,翻译活动可分为两种:由外语译成母语和由母语译成外语。前者被称为正向翻译,后者被称为逆向翻译。传统的翻译理论主张“母语原则”,认为译者只应从事正向翻译,理由是一般译者的外语水平不可能达到同母语一样的自如程度。但也有学者向“母语原则”提出挑战,认为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之间未必存在天然的分界线,译文的质量、译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主要取决于译者个人的能力。

中国译者将中文译成外语,实质上就是逆向翻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主体译者是中国学者,所以这项工程本质上就是逆向翻译活动。重视翻译的方向性研究,构建逆向翻译的原则是做好逆向翻译的关键所在。有学者在谈及提高翻译质量时,提出应该尽量由目标语国人员担任翻译,或由目标语国人员和本国人员联合翻译。我国中译外译者因自身外语基础存在差异,翻译出的译本质量也参差不齐。面对当前中译外出现的问题,一味否定逆向翻译、夸大其弊端,显然不适应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需要。因此,有必要构建逆向翻译的操作原则,为中华学术外译提供学理支持。

由于逆向翻译的译者毕竟是在用外语进行写作,其思维习惯不可避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致使译文不能准确传达原文意思,或表达方式生硬、别扭、不自然,甚至让目标语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所以,必须充分认识逆向翻译中的这些问题,有效避免劣质译本的产生,否则会阻碍中国声音的有效传播,因为那种可读性不强的译本会让读者望而却步,其造成的社会影响会妨碍好译本的传播和推广。

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启动以来,虽有一批优秀的中国学术著作进入了国际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但目前取得的成果还十分有限,立项的数量和成果的数量悬殊较大,译文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国内译者从事的是逆向翻译,要快速出产高质量译作,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其挑战性是极高的。国内独立翻译的译者团队中没有母语为目标语人士参与,对其译文质量的把控缺乏信心是常有的事,而寻找到合适的母语为目标语的人士参与往往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毋庸置疑,译者本身过硬的翻译功底是做好中华学术外译的重要保障,但外方参与不可或缺,应该成为制度化的要求,而不仅仅是建议或提倡。

第一,译者及合作对象的确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译者的母语和外语学习背景。根据“母语原则”,理想的译者的母语应为目标语,即外国译者。但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深奥难懂,普通的外国译者在理解原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况且目前国际汉学家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依靠他们来主动加入中华学术外译的行列不大现实。因此,理想的翻译模式应是中外合作。本着“输入国读者导向”的理念,可以采用“中西合璧”模式,即中国译者与母语为目标语且精通中国语言文化的外方人士合作。各国新生代汉学家也应是中国译者积极吸纳进自己项目团队的极佳人选,他们的加入无疑会给“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增添新的活力。

第二,作品遴选及译作流通举措。选择适当的作品对于正面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增进各国人民互信都十分必要。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由海外出版社或外国译者发起的翻译活动,在选材上往往带有倾向性。所以,中华学术外译的主体应是中国学者,以保证在选材上不出偏差。选定作品时应考虑作品的代表性和趣味性,因为中华学术的国际传播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可急于追求选材上的高大上。选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浅显易懂、引人入胜的作品为出发点,先让读者产生对中国学术故事的兴趣,逐步过渡到理论性较强、较为深奥的作品。也可由国内出版社选取作品,组织翻译团队译出高质量的新书介绍,参加世界各地书展,吸引目标语国家出版商的注意力。海外出版社若对其中的作品感兴趣,会发起翻译活动,或与国内出版社合作,或独立寻求译者。这样的流程一般会保证译文质量和译著发行。

第三,出版社的选定。选择优秀海外出版社是中华学术“走出去”的关键环节,国内出版社应积极与海外出版社展开合作。目前的做法是,由申请项目的机构或译者联系海外出版社,给出版社提供译文样张,与出版社签订合同后方可申请立项。比如说,英译作品应由英语国家的出版社或国际出版社来出版发行。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因为英译作品的目标读者是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群体,而不是懂英语或学英语的中国人。

中华学术外译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译者主体的确定、作品的选择、出版社资质的审定到读者对象的锁定,都是需慎重考虑的因素。中外合作是“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较理想的操作模式,翻译过程中的外方参与也是翻译界学者们业已达成的共识,母语为目的语的人士负责校对或审读译文,是保证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必要步骤。全方位考虑项目各个环节中的要素,才能使中华学术成果不仅译出来,还要进入国际主流书籍市场,更要受外国读者接受和欢迎,使中华学术声音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应有的影响,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关键词: 中外合作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