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进步依赖于学术交流。科研团体、科研人员向全球科学界发表研究发现、交流研究成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从17世纪中叶的《英国皇家学会刊物》和法国的《学者杂志》开始,学术交流主要依赖于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以期刊为载体的学术交流模式至关重要,但在这种模式下的学术传播实践暴露出来的局限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科学界一直在尝试进行革新和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研范式的转变,科学界逐渐意识到,尽可能开放、共享,才能促进科学和人类社会的更大发展。


【资料图】

开放学术交流的兴起

20世纪末以来,学术界发起了一系列旨在克服传统科学弊端的开放科学运动,凸显出“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与传统科学文化的封闭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随着科学2.0的到来,预印本、开放同行评议、开放数据仓储、借助互联网由科学社会化推动的创新等,促进了科学交流的多样化,助推了开放科学时代的诞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5年10月发布的报告《使开放科学成为现实》指出,科学越来越多地被数据驱动,在线存储使获取和利用科研信息成为可能,这些加速了不同科研人员和科研领域之间的知识转移,导致“开放科学”的快速发展。

学术交流系统是支撑科学共同体科研成果的发表发布、评审评价、交流传播和保存利用的一种机制,这一机制在科学界发挥着基础而重要的作用。开放科学的发展引发了学术交流模式的变革,预印本、科研社交网络、开放知识库、自媒体、开放数据出版、开放同行评议、开放获取出版等众多开放学术交流模式和方法不断出现。这些学术交流技术、模式和方法,符合科学开放发展的潮流,适应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科研团体、研究组织、科学学会(协会)、科技管理机构、基金组织的认可,正在逐渐改变以期刊为主体的传统学术交流模式。

支持研究可重复性

2015年12月,欧盟推出促进面向欧洲研究的开放科学培育项目FOSTER,在欧洲地区开展开放科学培训,指导利益相关者遵循开放存取、开放科学规则和政策。FOSTER对开放科学的定义为,开放科学是一种科学实践,可以让其他人进行协作和作出贡献,其中可以免费使用研究数据、实验记录和其他研究过程,其条件是可以重复利用、重新分配和复制研究成果及其基础数据和方法。这展示了开放学术交流和研究可重复性之间的关系。为更好理解开放科学的核心构成部分,FOSTER还清晰界定了构成开放科学的4个关键术语,即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源软件和开放性可重复研究。

第一,开放的研究过程支持研究可重复性的实现。研究过程的共享可以使研究被有效复制。对于作者而言,共享研究过程既可以表示自己研究的真实性,又可以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可理解、可重复,吸引更多的同行交流讨论。而在开放科学环境下,不仅研究结果可以实现开放获取,整个研究过程和同行评议也会作为开放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并面向公众开放。《2020计划框架下的FAIR数据管理指南》提出,研究数据要具有可发现性、可访问性、互操作性、可重用性的标准。随着研究过程数据的开放,ClinicalTrials.gov、Figshare等开放数据仓储应运而生,开放数据平台百花齐放。欧盟在“地平线2020计划”框架下,为欧洲研究人员和全球科研合作者提供开放科学云服务,以支持跨境、跨学科的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和再利用。英国组建全国层面的数据监管中心(DCC)以推动科学数据的公开透明。美国开放科学中心(COS)搭建开放科学框架(OSF)提供开放数据仓储服务。我国在研究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方面也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已在多个领域构建了50余个科学数据中心,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如北京大学)也推出了开放研究数据平台。

第二,学术交流主体回归科学家加速可重复性研究。开放学术交流环境下,学术交流的主导权将回归科学界。科学家团体正在转为由开放学术交流体系维系的科研团体。比如,韦尔(Ronald D. Vale)于2016年组建ASAPbio,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学术交流的创新和透明。该组织认为,科学的进步来自公众的资助,所以应该毫无延误地被分享。多元化、开放化、便捷化的学术交流方式,加速了研究成果的发现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以预印本为代表的开放交流方式,使研究成果更加快速地被发现、被重复。预印本的开放评议模式,也帮助作者和同行更加快速、充分地交流重复性研究的信息,提高了重复研究的效率。同时,开放的学术交流方式可以使科学家更快地发现同行、开展合作。而合作开展重复性研究,分享重复性研究的结果以避免同样的研究投入,则可以降低重复性研究的成本。此外,受传播方式、内容要求等的限制,重复性研究以及阴性结果往往并不被传统期刊接纳。因此,开放学术交流的方式成为这一类研究的主要阵地。

第三,开放科学发展倒逼期刊重视研究可重复性。为推进开放科学进程,COS制定了《推进透明与开放指导方针》(TOP Guidelines),包括数据透明、分析方法透明、研究材料透明、研究登记、分析计划登记、可重复性,等级越高则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越高。从2015年文件发布至今,约有5000家学术期刊和机构与COS签署了协议,表示愿意支持COS提出的透明和开放标准,已有包括Elsevier和Springer Nature在内的超过1100家学术期刊和机构以TOP Guidelines为蓝本,制定并实施开放科学出版政策。同时,《自然》等科学期刊均发表了相关倡议和指南,探讨可重复性原则面临的挑战,增强实验的可重复性。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和《科学》系列期刊的非营利出版社同生命科学实验方案共享平台Bio-protocol合作,建议《科学》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在Bio-protocol平台上同步发表相关的实验方案,以提升科研成果可重复性。

预印本:学术交流新渠道

预印本学术交流,是开放学术交流模式的一个重要代表。2016年以来,基于预印本的学术交流进入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1991年出现的预印本平台arXiv,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的预印本平台SSRN,以及2016年推出的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等,影响力日益上升,逐渐成为科研人员新的学术交流渠道。预印本交流在改变以期刊为主体的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同时,也为可重复性研究提供了新的阵地。包括利用预印本平台开放共享研究成果和研究数据,为同行进行重复研究提供快速、全面的实验信息。在预印本平台发布阴性结果或重复研究的结果,可以通过预印本平台的透明评审和开放评议渠道与原作者就重复研究进行直接沟通,通知其他同行避免同样的研究等。

此外,以预印本为代表的开放学术交流,对于我国打破国际出版商学术信息垄断、争取学术话语权,也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开放、透明、高效的高端科研成果学术交流体系,既可以支持可重复研究,也可以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科研信息数据的高效开放共享和广泛传播利用。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关键词: 学术交流 可重复性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