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为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高度的国际性为科学传播和科研合作交流带来一定便利,但它的语言霸权地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综合生物学助理教授瑞贝卡·塔温(Rebecca Tarvin)在该校开设了名为“打破进化与生态学中的语言障碍”的研讨课程,探讨培养翻译技能、建设多语言的全球科研体系等问题。该校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博士候选人艾玛·施泰格瓦尔德(Emma Steigerwald)、综合生物学博士候选人瓦莱里娅·拉米雷斯-卡斯塔尼达(Valeria Ramírez-Casta?觡eda)、匈牙利科学院通讯院士安德拉斯·巴尔迪(András Báldi)和塔温等人于8月在美国生物科学研究所旗下期刊《生物科学》上联合发表论文《克服学术界的语言障碍:机器翻译工具与对多语言未来的展望》,本报记者就该文章采访了以上学者。
科学通用语单一化带来负面影响
文章指出,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汉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都曾是科学交流的主要语言。英语作为科学通用语的历史始于400年前,当时英殖民帝国的版图正在扩张,而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的增强也让英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并最终扩展到了全球。今天,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多数是用英语发表的,英语也是大多数国际索引学术期刊、科学相关活动场合的官方语言。一方面,拥有一门通用语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不少益处,例如,科学出版物和科研数据可以被收录进单语言数据库;小语种科研人员能更便利地与外界交流并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学术界的国际流动性得以增强。但另一方面,通用语的单一化使得非英语母语的科研人员必须首先掌握一门额外的语言,这无形中给科研人员带来一系列障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于英语是学术知识的主要交流语言,由英语以外语言生产的知识往往会受到科研人员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忽视。具体表现在,很多科研人员只使用英语关键词搜索文献,而搜索引擎自身的语言偏倚又放大了这种效应。这种忽视非英语研究成果的做法可能导致全球数据库存在相当大的空白,并影响政策、管理和决策。施泰格瓦尔德以她所在的环境科学学科为例,向记者讲述了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如何受到科学通用语单一化的阻碍。她提到,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由于可用于相关保护行动的资金是有限的,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金显得格外关键。科学文献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进而有效塑造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无论是提供特定地域或特定物种分类的信息,还是形成跨系统的一般化概论,信息的充分性都很重要。如果我们只用一种所谓的通用科学语言来传播文献,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会受到极大限制,对于不懂英语或英语水平欠佳的决策者们来说,用科学指导决策的路径将变得更狭窄。此外,如果非英语研究成果及其背后的科研人员在全球体系中被边缘化,他们的声音未能得到科学界的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在全球层面自然也会受到限制。
英语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全球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给非英语母语者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精通英语意味着可以在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申请国际资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这些通常是科研人员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非英语母语者面临着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要求,这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和情感层面的压力以及支付英语课程、翻译和校对服务等费用的经济负担,而来自总体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的科研人员要在更大程度上承受这些负担,这进一步加剧了科学领域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同行评议环节的语言偏倚可能会导致非英语母语者只能在知名度较低的期刊或以其他语言出版的地区性非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传播受限,进而阻碍了非英语母语的科研人员获得就业岗位、终身职位、晋升机会。此外,受访者们还强调,非英语母语者在“英语语言关”上的体验不尽相同,自身语言与英语有很大差异、来自英语教学培训与英语传媒信息并未普及地区的人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语言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对他人知识和意识的认知能力,把不同的观点削足适履似的限定在同一种语言的词汇和结构中,会让我们对自然的观察和学术讨论都变得贫乏。当人们只用英语写作时,描述不同想法之间关系的方式也受到了禁锢。而让全球科学交流局限于一种语言,可能会限制一些人建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权限。单一语言制有可能会阻碍科学知识向非英语人群或组织机构传播,而生活在研究地点附近的民众、当地媒体从业者、区域政策制定者这些主要的受影响者,恰好是与研究所产出的新知识密切相关的群体。此外,英语普及水平较低国家的人们获得以英语为载体的知识的机会更少,受到单一语言制带来的影响或将更大。
殖民主义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议题。受访者们认为,尽管英语从纯语言角度来说有一些优点,例如,语法相对简单,但它并不是唯一具有这类优势的语言,英语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主导地位,更多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个人所讲的语种与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如果在科学领域继续保持通用语单一化,而不为不会讲英语的人提供足够的支持,则是对历史性不平衡的延续。
科学发展将从多语化中受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11月发布的《开放科学建议书》中呼吁,科学机构要推进全球化、多语言、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以提供更公平的接触科学知识的机会和职业发展机会。基于上文提到的原因,受访学者和学生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将受益于向语言多元化的转变。
塔温开设的“打破进化与生态学中的语言障碍”课程将在2023年春季迎来第三个年头。她告诉记者,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有的是双语者或多语者,有的正在学习第二语言。许多学生来自美国的新移民家庭或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尽管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与语言障碍有关的经历,但这门课程让他们能够探索语言障碍是如何影响科学的。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认真思考语言是如何阻碍知识传播和科学领域的职业发展的。学生们从这一课程中获知,自己用不同语言交流的能力是一种资产,可以帮助他们打破语言障碍。塔温说,让科研人员学习他们工作所在地的语言很重要,这不仅关乎打破语言障碍,还关乎促进合作的公平性。
受访者们在文章中展示了一个帮助科研人员决定是否及如何翻译研究成果的决策树流程图,塔温在采访中介绍,在由她领导的实验室中,他们遵循着这套翻译指南。具体而言,由于一些研究涉及南美洲动物并有南美洲合作者的加入,他们会将摘要甚至整篇论文翻译成西班牙语。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合乎情理的要求,机器翻译工具也降低了这部分工作的难度。在实地调研所在区域举行的会议上,他们也会用西班牙语发言。以开放获取的方式发布所有内容可能成本过高,但学术界每个人都应对语言障碍问题更有同理心并展开讨论。为了让研究成果更易读且更适合翻译,科研人员可以借鉴现有文献中关于如何减少英语表述歧义和降低结构复杂性的实用建议。塔温希望,学术组织和期刊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如何调整期刊指南,有效促进研究成果译文的出版。目前,美国《科学》杂志在持续刊发西班牙语社论,进化研究学会支持用其他语言开展国际研讨会。而一些期刊和某些领域的研究成果早已被以多种语言的形式发布,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但还有一些期刊仍不接受用其他语言发表摘要,多语言发布研究成果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构建多语化的未来
虽然历史上处于主导地位的语言始终在更新迭代,但英语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在巴尔迪看来,提升非英语母语者的英语水平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与他们的主张并不矛盾。论文写作、社交、演讲等场景都可能需要使用英语,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是直接有效的。在20世纪80年代,匈牙利的英语语言环境欠佳,当时人们不太可能通过看电影、玩电脑游戏、出国旅行等生活化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而现在要获得英语知识则容易得多。在思考前辈学者如何帮助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升英语水平时,巴尔迪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博士生和早期职业研究人员有机会进入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国际实验室工作。
巴尔迪还表示,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拥有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案,例如,匈牙利的英语语言环境得以改善的原因之一是它加入了欧盟。英语流利程度在现阶段和将来都会是影响很多科研人员参与全球科学交流的主要因素。此外,国际学术界还应努力构建一个多语化的未来,推动多语环境下的科学交流。随着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翻译工具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逐渐具备了较高的翻译准确性。当然,机器翻译提供的只是一个译文草稿,还需要被仔细审校并纠错。《克服学术界的语言障碍:机器翻译工具与对多语言未来的展望》在英语版之外还发布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匈牙利语四个不同版本。其中,匈牙利语版则是在对经DeepL翻译工具完成的译文草稿进行人工编辑后最终确定的。类似地,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巴尔迪也会借助Grammarly等英语语法检测工具来修改和润色自己的英文内容。
受访者们认为,从长远看,机器翻译技术的进步和变革学术规范的集体努力有望将现在的单一语言科学中心转变为多语言的科学网络,让科学更有韧性、更可及、更具全球代表性,在学术界之外也能更具影响力。对此,巴尔迪表示,为了实现至少在书面层面推进多语言的愿景,学术机构需改变惯例,包括常规化发布英文成果的其他语言版本、适时推出免费翻译服务等,学术会议可以提供多语版本的会议摘要,让非英语国家的人员能够用母语阅读材料,高校则可以开设学术翻译的实践课程。
施泰格瓦尔德向记者描述她所设想的近期变化是,所有同行评议论文的摘要都至少有一种经过人工审校的非英语的翻译版本,但她比较看好训练数据集对机器翻译算法的改善,期待有一天机器翻译能够让读者在浏览期刊网页时,在不同语言间自由切换,而无需人工翻译的介入。此外,她对记者解释道,科研人员已经非常繁忙,仅仅依靠他们来志愿进行翻译工作并不是长远之计。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机构所期望、支持和资助的内容,并进行系统性变革,进而重塑科学界的格局。
关于向多语化转变的社会意义,拉米雷斯-卡斯塔尼达谈到,很多国家都有着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语言是其中活跃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接纳多语并存并将之看作积极的社会现象,可以增强不同社群的社会归属感,并减少同质化对创造力的破坏。同时,打破语言障碍也有助于加强科学与社会的再连接,这将为从更多的正式与非正式知识中寻求应对当前全球性危机的对策和措施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