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的结晶。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中医药传播,主要体现在中医汉语教材建设、通用汉语教材和词汇大纲的中医药词汇收录等方面。立足于国际中文教育,探索中医药传播中的语言问题及对策,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对外医学汉语教学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自1982年王砚农、阎德早主编的《中医汉语》出版起,中医汉语教材迎来长足发展。1986年,原国家教委外事局、卫生部中医司审定了以孙文钟主编的《汉语》(1990)为代表的八部外国进修生教材。之后出版的有高光震主编的《中医现代汉语》(1997),赵昕、侯景伦主编的《外国人学中医——中医汉语入门》(1998),徐静主编的《中医汉语综合教程》(2013),崔永华、傅延龄主编的《中医汉语听说教程》(2017)等。目前,中医汉语教材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基本满足多种需求的教材体系”。但总体来说,中医汉语教材的适用面较窄、应用范围有限,同时还存在专业词汇大纲缺失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来华或在海外孔子学院学习中医药专业的外国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量非中医药专业的中文学习者而言,通用性的汉语教材是他们接触、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渠道,在中医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词汇进入通用汉语教材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邓懿等人主编的《汉语教科书》(1958)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综合性汉语教材,其中无中医药词汇。赵贤州等人编著的《简明汉语课本》(1982)开始出现“中药、脉、针灸、华佗”等词汇,后续各类教材也基本延续了其中医药词汇收录和编排的格局。
在国际中文教育词汇大纲中,中医药词汇有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变化过程。《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992)收词8822个,分甲乙丙丁四级,中医药词汇有:中药(乙级),针灸、中医(丙级),穴位、瘟疫、药材(丁级);《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6级》(2010)收词5000个,分六级,无中医药词汇;《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2021)收词11092个,分三等九级,中医药词汇有:中医(二级),中药(五级),霍乱、脉络、偏方、瘟疫、穴位、药材、针灸(七—九级)。虽然与1992年的大纲相比,2021年的标准中增加了中医药词汇数量,调换了“中医”和“中药”的先后位置,不过中医药词汇仍集中分布于中高级阶段。从教材建设来看,初级阶段教材里的中医药词汇少,以看病为话题的课文缺少以中医院或中医科为背景的对话和短文,同时初级阶段到中高级阶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和衔接。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医药传播的语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医药术语的英译名不规范、不统一。比如,“中药”“针灸”“中医”(医师)等词汇的译名有不少都存在术语不够规范统一的问题。第二,中医药词汇在各级教材、词汇大纲中收录的变迁历程及其间的互动关系不明。中医药词汇在教材中的分布、出现频次、搭配情况,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教材原版和修订版的对比等方面,缺少专题探索。第三,在华留学生、海外中文学习者理解和运用中医药词汇的研究阙如。
中医药词汇在通用汉语教材和词汇大纲中的有无、显隐变化,与中医药术语的规范化历程同步。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视域下开展研究,意味着强调基于统计、归纳、调查、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应围绕通用汉语教材里中医药词汇英译的规范性,教材和词汇大纲里中医药词汇的有无、显隐变化,中文学习者对中医药词汇的运用和理解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对此,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第一,统计对比三部词汇大纲里中医药词汇的数量、等级分布,分析影响大纲收录中医药词汇的有无、多寡变迁的时代和学术因素。第二,考察通用汉语教材里中医药译名的一致性和规范性问题;分析中医药词汇在教材中的分布、出现频次、搭配情况,梳理中医药词汇在教材中由隐而显的变化过程,比较教材原版和修订版的差异;探讨教材里中医药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尤其是隐喻衍生的引申义的话语作用,考察中医药隐含的固定短语如“对症下药”等。第三,统计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所收录外国考生在作文中使用的中医药词汇,并与教材、大纲中的词汇进行比较;抽样调查在华和海外中文学习者的中医药词汇理解和接受情况;分析中医药词汇使用与学习者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总结中医药传播的区域和国别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在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医药译名、收词量变化等问题;重视结合中医药词汇的统计调查评估传播状况;注重不同历史阶段教材之间的对比以及中文学习者理解和表达情况的比较。循此思路和方法,我们针对前文总结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三项对策。第一,结合各类权威文献,研制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医药分级词汇和汉字表,为丰富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医药词汇确定范围和标准。第二,加强面向中医药传播的通用汉语教材建设,探讨将更多的中医药词汇融入通用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的路径、方法。统一规范通用汉语教材里的中医药译名,增加中医药词汇在课文、词汇表中的数量、出现频率、词语搭配;设置专门的中医药主题教学单元与互动内容,通过主题分享、课堂讨论等形式融入课堂教学;研发配套读物或数字教程,以课文注解、音乐、影视等方式讲解中医药词汇的意义源流与当下生活的衍生、契合情况。第三,中文学习者对中医药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国别差异,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应重视不同中文学习者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以中医药词汇为抓手,可以较为深入、客观地揭示中医药传播的实际状况。同时,这一研究取向可以与既有从宏观角度的探索形成互补格局,具有以下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通过规范通用汉语教材里中医药词汇的英译名,调查中文学习者中医药词汇的理解和表达情况,制定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医药分级词汇和汉字表,有助于规范和推进汉语教材建设,完善中医药全球传播机制,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成效。第二,围绕汉语教材、词汇大纲、学习者开展探索,聚焦于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医药传播的关系,有助于从新的角度发现和总结中医药传播规律,丰富和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理论。第三,研究中医药传播中的语言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推动医药领域的中外对话交流,减少国外对中医药的认知偏差,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
(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重点创新项目“国际中文教材的现代进程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