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壶 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这座被称为“钧都”的千年古镇,见证了国宝钧瓷传奇而曲折的发展变迁。从宋代的繁盛顶峰、元代的普及,到明清至近代的衰落,被世人惊叹“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甚至一度濒临断烧。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钧瓷才绝地逢生,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华丽转型,并走向世界舞台,散发璀璨光泽。这背后,是神垕钧瓷艺人对历史的坚守传承和面向现代的不断创新。
历经短暂辉煌与长期沉寂
群山包围的神垕镇,“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当地的考古发掘证实,大刘山下的白峪河两岸分布着密集的古代窑址,留下历代钧窑匠师们用火与土艰辛谋生、淬炼艺术的痕迹。生生不息,窑火不灭。从炼土成陶到施釉披彩,在北宋禹州匠人的手里,复杂的配釉和对火焰性质的把握,幻化出豆青、月白、天蓝、天青、紫红、紫蓝等釉色,刷新着人类陶瓷史“色彩的艺术”。带来陶瓷釉色革命的钧瓷在宋代名瓷中异军突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孔相卿表示,中华文明悠久的器物史贯穿了以器载道的理念。作为钧瓷匠人,就要将中华器物精神熔铸在每一件钧瓷作品中。
钧瓷一经问世,就广受推崇。然而,因其制作工艺失传等多种原因,后人很难企及宋代钧瓷烧制的技艺水平。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王洪伟告诉记者,古代钧窑都是钧瓷艺人依靠个人经验和直觉烧制。对于钧瓷烧制需要的釉料、陶土料的矿物质成分,处于蒙昧的经验探索阶段。钧瓷贵在釉色窑变,但烧成概率极低,因此,钧瓷界有“十窑九不成”的习说。人们甚至将窑变现象的形成寄托于神秘的力量。神垕有供奉金火圣母的独特习俗。传说和习俗反映了钧瓷烧制过程的困难和艰辛,以及历代陶瓷艺人对钧瓷窑变技艺的执着追求。
神垕虽然沿袭了陶瓷制造业,但代表神垕陶瓷工艺最高水平的钧瓷却长期处于传承断裂的状态。钧瓷在神垕历史上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便陷入了沉寂。
贯耳瓶 受访者/供图
科学破解“十窑九不成”困境
时隔近千年,钧瓷复烧的希望再次落到神垕陶瓷艺人的身上。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国家的扶持下,神垕兴办了多家国营瓷厂,启动对钧瓷的恢复性研烧。孔相卿的父亲孔铁山是第一批国家重点培养的陶瓷技术人员之一。孔铁山组织人员在当地勘察适合制瓷的各类矿藏,对钧瓷的材料、工艺原理、技术类型等进行化验、分析。“父亲那一代技术骨干已经懂得辨识不同瓷种所需要的材料和火焰的差别。”孔相卿说。正如王洪伟所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钧瓷工艺开始超越经验制作迈向现代科技,神垕陶瓷艺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基本掌握了钧瓷的窑变原理。原来钧瓷主要是以活跃的铜元素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高温达1280℃以上,经过素烧、釉烧二次烧成等复杂工序烧制而成。
然而,在传统煤烧、柴烧钧瓷窑炉里,由于燃料内含成分不确定,钧瓷成色稳定性不可控,加之窑内温差大,钧瓷成品率提升并不明显,钧瓷的产量和艺术性受到极大限制。直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钧瓷“十窑九不成”的烧成困境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孔相卿眼看着当地钧瓷生产在产量与品质上都举步不前,经与父亲商量后,毅然决定自开窑口,自主研发钧瓷工艺。
1993年,孔家钧窑团队迎来对钧窑技术的第一次突破。从景德镇观摩归来的孔相卿受到启发,在神垕率先研制液化气钧瓷窑炉。“第一窑出来,只有少量出现红色;经过改进的第二窑烧出来,超过一半的钧瓷都出来颜色;继续改进后的第三窑大获成功,出现了钧瓷艺人梦寐以求的‘满窑红’。”尽管时隔约30年,孔相卿仍然记得开窑时那令人激动的一幕。此后进一步完善的孔氏工艺成功克服了传统窑炉的弊端。“液化气窑炉的问世,是钧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革命。”王洪伟告诉记者,如今液化气窑炉及烧制技艺已经被钧瓷界广泛采用,“十窑九不成”的钧瓷历史自此改写。
不断创新钧瓷工艺
数百年来,大多数钧瓷匠师固守钧瓷传统釉方。这个传统却没有束缚住孔相卿。他通过对材料、烧成温度、气候、天气等因素的分类组合,调制出 “美人醉”“桃花红”“紫金斑”“山水釉”“孔雀尾”“玉青釉”“玉白釉”等数百种钧瓷釉色,幻化出真正“万彩”的钧色世界。“特别是孔相卿成功研烧的铜系青蓝釉,堪称钧窑史上继铜红釉之后的又一次釉质、釉色的历史性创新。”王洪伟告诉记者。
绚丽多姿、造型多样的钧瓷,迈入了高端艺术瓷行列。但曲高和寡并不是孔相卿的追求,“贴近大众生活是钧瓷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陶瓷紧密联系着人们的茶饮生活方式,但钧瓷界却鲜少有人涉足茶器制品。“钧瓷的烧成难度远大于常见的紫砂壶,尤其是要把握钧瓷壶口与壶盖之间的结合,更是难点中的难点。”此前,虽有人尝试烧制钧瓷茶器,却并不理想。孔相卿使用金刚砂蘸水这一工艺方法攻克了壶口与壶盖的密封性这一关键技术难题。烧制成功的钧瓷壶,被命名为“中原壶”。如今,“中原壶”已经发展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代表性茶器,以其精致的外观、精湛的工艺、多彩的窑变艺术,赢得越来越多受众的喜欢。
小小茶壶大有乾坤,器型为方圆结合,壶口为圆,壶底为方;壶内为圆,壶外为方。“以此来体现中原文化中包容与开放的理念,有天圆地方、四方汇中原之意。”孔相卿向记者介绍“中原壶”的设计立意时这样说道。事实上,孔相卿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他对以器载道精神的追求。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云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这句在当地流传已久的谚语道出了神垕人的文化记忆,而这样的记忆如今以钧瓷文化产业和景观的方式仍在延续。从突破钧瓷技艺之法到融入器物之道,孔相卿用40多年的潜心钻研,见证了时隔近千年后钧瓷的又一个发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