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汉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发展过程中,专业期刊的创办与出版在其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是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媒介之一,它向世界传播了有关中国的知识,建构了中国形象。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松认为,某些汉学与中国学期刊具有一定的交集与互涉,往往难以截然区分。笔者这里只把海外中国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限于所掌握语种,只选取英语世界各学科领域发行至今的代表性期刊(33种)做宏观梳理和整体研究,以勾勒中国主流学科在英语世界学术出版的发展脉络和取向,其中非正式出版的、非研究性的,以及东方学的期刊,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英语世界代表性中国学期刊的分布情况


(相关资料图)

英语世界代表性中国学期刊最早创办于1960年(英国《中国季刊》),所属国家主要分布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荷兰等国,整体呈现出北多南少、以美英两国数量最多且影响最大的出版格局,发文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主要学科。

政治学代表性期刊美国《中国政治学刊》(1995,表创刊年份,下同),由原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郭苏建主编,主要发表有关中国政治和外交的理论、政策和实证研究文章。哲学类代表期刊既关注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问题,也拓展至中国思想。尤其是成中英主编的《中国哲学杂志》(1978)立足当代学界中国哲学研究前沿,为传播中国思想及价值观提供了译介和阐释的国际化平台。

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以英国《中国经济》(1967)、《中国管理研究》(2007)等为代表,其中,尤以Emerald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国管理研究》影响最大。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燕山大学期刊社副研究员董明伟

历史学期刊集中分布在美国,大多创办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中,《近代中国》受主编黄宗智研究专长影响,发文以社会学和历史学为主。社会学期刊尤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外华人杂志》(2005)最为突出,它以跨地域和跨学科研究见长。

语言文字学(美国《中国语言学学报》)、文学和艺术学(《华语电影杂志》)等亲缘性学科期刊中,以文学类期刊最多最知名。美国《中国文学》《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今日中国文学》由远及近构成了中国文学历史纵向发展的研究谱系。

综合性期刊以美国为最多,其中有些期刊由民间团体组织创办,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积极关系”为目标。例如,《美国中国研究杂志》(1984)、《美中社会与文化》(1998)等,概莫如是。还有些期刊以名校+名社模式成为标杆,英国《中国季刊》、澳大利亚《中国研究》、美国《当代中国》是英语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三大权威综合性期刊,虽在不同国家创办,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关联性。《中国季刊》是西方世界第一本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期刊,1960 年由总部设在巴黎的文化自由联盟出资(美国中央情报局资助,1967年解散)、哈佛大学费正清弟子麦克法夸尔任主编创办。该刊为读者提供历史视角,加深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研究》于1979年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与太平洋学院创办,与《中国季刊》齐名,深受美国中国学影响。《当代中国》于1992年由美国丹佛大学美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创办,是北美地区第一本专门研究当代中国事务的英文学术期刊。

此外,另有3种期刊也值得关注。印度《中国述译》(1964)是当代印度唯一一份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期刊,它的创办源于对邻国学术情报的需要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本推动。荷兰《中国信息》(1965)由荷兰莱顿大学当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创办,特别关注当代中国主流话语忽视的观点和领域,鼓励讨论和辩论。新加坡《中国国际杂志》(2003)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创办,着重介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当代中国方方面面的问题。

英语世界代表性中国学期刊的出版特点

主编团队国际化,华裔学者占据半壁江山。英语世界代表性中国学期刊的主编大多是活跃于国际学术界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或汉学家,他们往往能够不受国家地域限制受聘于他国期刊,如美国《中国社会学评论》现任主编为上海纽约大学的吴晓刚,英国《中国管理研究》现任主编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朱久华。主编团队国际化还体现在主编的国际化分工与合作上,如新加坡《海外华人杂志》的主编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共同担任。在前文提到的33种期刊中,有18种期刊的主编都是华裔学者身份(如《当代中国》创刊人及主编赵穗生),他们都是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生力军,掌握着重要的学术话语权。

从主体中心思维到公正中立立场的博弈。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关注和研究中国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学界共识。在这个时期,海外作者主体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立场大多处于西方学界或者受欧美中国学研究的影响而具有西化倾向,如印度《中国述译》、澳大利亚《中国研究》。与此同时,也有少数权威期刊因为主编华裔身份或与华裔学者有师承关系,自创刊开始就保持着鲜明的中立特色。如《中国季刊》的期刊封面设计上写着“中”字,象征中国的同时也体现了不从属于任何派别的办刊理念和宗旨。美国《近代中国》在1975年第2期“编辑关于文体政策的说明”中强调,避免使用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偏见的词语指代中国。《当代中国》自1992年创刊以来,主编赵穗生始终主张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用客观立场研究中国问题。

从区域性专门研究到世界性跨学科综合研究。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大多数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总是局限于区域研究,并深受欧洲汉学传统的影响。这种传统往往忽视中国研究中的社会科学方法和比较视角。专业期刊中只有2种具有跨学科综合研究意识,如美国文学期刊《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从《现代中国文学》重新命名而来,通过改名展示了刊物的跨学科性和文化转向趋势。新加坡社会学期刊《海外华人杂志》发表的文章能够跨越地域和学科,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领域理论,考察和分析不同研究背景下的中国问题。综合性期刊中,《中国季刊》属于欧洲创办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一本;《中国信息》超越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传统界限,研究方法从历史研究、实地调研转向了比较研究;《当代中国》打通了学术理论研究和智库政策研究之间的关系。

英语世界代表性中国学期刊的世界影响

被国际权威数据库检索收录,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颇高。在笔者筛选的33种期刊中,有26种期刊都是国际人文社科领域的核心学术期刊,它们被国际权威大型检索数据库SSCI、A&HCI、Scopus、ESCI中的一种(如《中国宗教研究》)或者多种(如《当代中国》《中国研究》)同时收录,在区域研究以及综合研究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其中,被Scopus收录26种,SSCI收录11种,ESCI收录10种,A&HCI收录6种。Scopus数据库由全球最大的出版社爱思唯尔推出,是全球最大最全的同行评审期刊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SCI是全球知名的专门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技文献引文数据库;A&HCI完全覆盖了28个艺术与人文领域世界领先的期刊;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收录了很多已产生地区性影响力的地方期刊,这些期刊(如《今日中国文学》)的新兴领域及其发展趋势由此得到世界性推广。

老牌与新兴期刊的影响各具特色,反映了时代多元发展需求。《中国季刊》作为国外最早专门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在世界中国研究领域声誉极高。创刊伊始发行范围就高度国际化,它在15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发行(见1960年第2期扉页),其影响力不限于学术界,在政界、商界、新闻界等都备受关注,其研究成果对西方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一些重要人物对中国的看法乃至对华政策制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今日中国文学》是创刊较晚的有关当代中国文学的学术期刊,它是《今日世界文学》的中国版,因脱胎于名刊与国际奖效应,自身关注度也很高。根据刘毅在WorldCat的2019年的检索结果显示,共有 25 个国家的 441 家图书馆订阅收藏了《今日中国文学》期刊。《今日世界文学》是历史悠久的国际权威期刊,在世界文学界享有盛誉,它还与纽斯塔国际文学奖和纽曼华语文学奖有重要关联,子刊《今日中国文学》自然也受到关注。

当代英文中国学期刊的出版源于英语世界对“中国崛起”的关注和警惕,既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也有学术文化交流的内在需要。国内学界对海外中国学期刊的研究值得进一步重视,这既有学科本位的研究需要,也是维护中国形象和建构中国话语权的途径之一。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世纪以来海外中国文学评论中的中国话语与形象研究”(21JZD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期刊社)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澳大利亚 今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