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着油头,一身水蓝色套装,脚蹬锃亮黑皮鞋,“老克勒”打扮的周诚壹甫一登台,便让人眼前一亮。清脆的嗓音,清晰的吐字,一曲上海说唱《上海真精彩》博得掌声连连。今天,202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虹口区“城市美育日”主题活动暨群众文艺大汇演活动在鲁迅公园拉开帷幕。今年10岁的周诚壹是年龄最小的表演者,这名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同龄人”,也是伴着舞台成长的“文化幼苗”。

“周诚壹的经历,可以被看作是上海市民文化节不断发展成为‘社会美育大课堂’的一个缩影。”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说,该区一直鼓励并推动群文活动高质量发展,汇聚自下而上的文化团队力量,集聚专业资源,升级活动内容,形成“人人可参与、人人会欣赏、人人有专长”的公共文化活动新图景,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年来,举办了包括合唱、戏剧、舞蹈、手工等多类市民文化节活动3.56万场,参与人次1123.23万,在各类赛事中荣获市级奖项304件,并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文化团队。从小跟着爷爷学戏的周诚壹,是虹口区欧阳路街道说唱戏曲新苑成员,屡次在上海市民文化节上获奖。这次,他的节目通过筛选登上舞台,展现的不仅是他的个人风采,更展现了上海群众文化的自发性和积极向上的自驱力,展示了普通市民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勇于创新的突破力。而这些,最终为上海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唱得好,样子也好,我全程都录下来了。”观众李阿婆说,前一天彩排时,正在公园锻炼身体的她就注意到了周诚壹。等孩子唱完,她还拉着老姐妹专门找他聊了会儿天,“听得出,小朋友是欢喜,家里人也支持,对上海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都是好事情。”


(资料图片)

演出长达8分钟,周诚壹始终摇杆笔挺、踏着丁字步,透着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周诚壹说,自己有两个“保留节目”,在他看来,《上海真精彩》讲求的是“正气”,而《金陵塔》讲求的是“接地气”。最初,这样的观点是爷爷“灌输”的,他似懂非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过的演出多了,上过的舞台多了,读过的书也多了,也慢慢理解了此中含义:作为传统曲艺经典的《金陵塔》,天然有着广博的受众,更适合以轻松欢快的状态演绎;填入北外滩、跨海大桥、磁悬浮这些近年身边变化的《上海真精彩》,就要唱出身为上海市民见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骄傲与自豪,要大气端庄。而对于这项传统曲艺的“新”与“旧”,周诚壹也通过这两首曲目有了见解:《上海真精彩》尽管唱的全是新生活,但曲调却是在金陵塔调、打连厢调、莲花落调等传统调式中来回切换,方便听众“入耳”,才能更好地传达“新意”。

“他对上海说唱很‘钻’,以前经常找我问这问那,现在就自己找书看。”周诚壹爷爷又自豪又欣慰。他曾是滑稽剧团的扬琴伴奏,周诚壹从小就见他唱曲儿、敲扬琴,也不时跟着去看演出。不过,在爷爷看来,周诚壹能唱到今天,更多的是靠兴趣和天赋,而非他有意无意的熏陶——周诚壹的父亲对此就没什么兴趣,这也让他对这份“隔代传”格外珍惜。周诚壹四五岁时,爷爷便开始培养他学上海说唱和沪剧,小诚壹很快成了托班和幼儿园里的“台柱子”。6岁时,爷爷带着他,在同自己有着40年合作经验的乐队伴奏下,第一次参与上海市民文化节,并在当年中外家庭戏剧大赛中斩获“上海十强家庭”。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初体验”,给了祖孙俩更大的坚持动力。“十强”的光环,也让周诚壹收获了不少表演机会,成了近年大世界舞台上的“小明星”,还与钱程等名家一同演出。

2021年,周诚壹在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上海市青少年曲艺大赛上获得了“小牡丹奖”,一家人更有了信心,也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动力。爷爷寻觅再三,把他送去专业机构学戏,也找机会托“朋友圈”中的“大拿”对他指点一二。周诚壹总让爷爷去剧团帮他借书,了解这项传统曲艺的历史,了解滑稽戏前辈的传承经历、各流派之间的唱腔差异等等。平日里,爷爷尽力为他找合适的演出机会,虽然有时也会“受气”。“人家看他小,问我们来这里做啥?”但爷爷想得明白,哪怕不成功,也能帮孩子打开市场和局面,“不过,只要听他唱了,没有不喜欢的,他的舞台就这样越来越大,我也越陪越开心。”

“祝上海市民文化节生日快乐,我会继续努力,将‘上海说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表演完毕,周诚壹这样说。对于未来,爷爷其实不想太多。孩子马上要到青春期,面临变声,面临叛逆,这条路能走多远,他心里没底。作为老曲艺人,他只希望,把这份传统尽量传承下去;作为爷爷,他只希望,孙子能开开心心。至少,眼前的收获是实实在在的。这还包括,原本分开住的祖孙俩,因为对上海说唱的共同坚持,近些年搬到了一起住,让他享受到了更多天伦之乐。“只要他喜欢,我就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作者:单颖文

图片:单颖文摄,受访者供图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