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3月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创新载体是创新研发的重要源头、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也是深圳高新区的深部根基。
近年来,深圳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创新载体建设提质增量,高端人才汇聚速度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截至2020年底,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643家,占全市40.9%,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大幅跃升。
重量级创新平台争相落地
深圳高新区观澜片区,一栋盘旋向上拔地而起之势的建筑格外醒目——这是汇川技术新建的总部大楼。近日,汇川技术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及财政部等部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联合认定,为深圳再添一家国家级创新载体。
从默默无闻到成长为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小巨人”、年收入破百亿,汇川技术用10多年的时间书写了又一个深圳式的创新故事。
“龙华将围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依托汇川科技、华润三九等优质企业,布局打造高端创新载体,为产业发展提供前端资源供给。”龙华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龙华园区将大力引入或建设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集聚发展。
自扩区以来,深圳高新区龙华园区纳入龙华区重点建设开发区域,高端创新载体加速集聚。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创新载体20家、市级创新载体21家,不断增强高新区的区域显示度,支撑龙华区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
深圳高新区大学城片区离龙华园区相距半小时车程,这里被认为是“最具斯坦福气质”的高等教育聚集区,其中的南方科技大学最近颇受关注——南方科技大学及数学学科于今年2月入选“双一流”,使得深圳本土拥有了第一所“双一流”大学。
去年揭牌的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是依托南科大数学系牵头建设的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中心将通过聚焦网络信息,精准医疗,科学、工程计算与设计软件,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等四个核心方向,开展大型计算与快速算法研究。
南科大校长薛其坤表示,中心将建设一个集数学应用研究和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数学中心,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深圳的经济、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按照《深圳国家高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深圳高新区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数将达到900家,自主创新动力更加强劲。
蓝图绘就卷已开,高新区创新载体建设按下“快进键”。目前,深圳高水平规划建设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着力构建鲲鹏创新平台体系。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项目建设迈上“快车道”,深圳湾实验室过渡场地二期已交付使用,永久场地选址方案已审议通过,深圳大学二期工程、南方科技大学二期工程建设加速。
新型科研机构显示惊人能量
在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蔡羽轩总是每天很早就来到实验室,培养人源细胞系、进行分子克隆,即使假期也每天工作。他的团队正专注于肿瘤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活性调控的研究,“希望今年的科研项目能更进一步,让科研成果能走出实验室”。
成立短短3年时间,深圳湾实验室以IT+BT融合及多学科交叉为特色,聚焦肿瘤、神经退行性、传染性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集聚700多名国际化科研人才,90余个科研团队,100余位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发表学术论文5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申请国家、省各类纵向项目68项;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药物、创新性mRNA疫苗、广谱抗冠状病毒ACE2-Ig重组蛋白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一大批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有序开展,有望在今后几年实现产业转移……深圳湾实验室正向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稳步迈进。
深圳布局源头创新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针对性布局,很快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型科研机构,并强调引进和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短短几年就显示出惊人的能量。
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由于缺乏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深圳的基础研究短板明显。但近几年来,深圳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生态链,全面部署和加强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截至2020年底,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643家,占全市40.9%;累计有效发明专利181960件,同比增长17.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4660件,同比增长38.1%,占全市72.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