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需要核查的专项数据,这项工作虽然从来都是在“后台”,很少能被人看到,但核查出的每一条信息,都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梅林街道当上“义工”之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跟随梅林街道疫情防控数据核查专班,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面对海量信息,时间急、任务重、责任大、压力强的现状,我周围的核查工作人员24小时不分昼夜地奋战,就是为了让数据跑在时间的前面,把好生命安全“大门”。

跑在时间前面的数据

3月8日,中午下班时间,我们接到紧急任务,需要对一批密接者进行电话告知。顾不上吃饭,所有人紧握电话,办公室一时间成了“客服中心”。这还是我志愿工作以来第一次遇到“人声鼎沸”的场面,但对于他们来说,紧急情况就是家常便饭。

快,是必须的,一定得跑赢时间。“要第一时间通知到密接者和次密接者足不出户,等待防疫人员上门检测。不按时吃饭不算什么,黄老师过生日那天都是在办公室吃的泡面。”同事燕姐笑着说。“还有很多居民回不了家,住旅馆或借住朋友家,所以我们更得快马加鞭!”眉头紧皱的王工盯着屏幕说。3月7日,他所居住的小区被临时管控,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工作,他在单位附近的驿站睡了一晚。夜不归宿在这里很常见,光是在我们六楼,就看到很多办公室里挂着一排排的衬衫和西装。

8日这天,办公室来了几名IT高手,他们和政务数据管理局的同志一起,与王工共同评测新开发的“扫楼”神器——“清零易”。在这个小程序里,点击梅林街道的相应社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的数量、栋数、户数、人数一目了然。在输入具体小区名称后,“户数完成率”“人数完成率”“上门情况”“记录情况”全部显示出来。有了这个程序,之前单凭肉眼核查成千上万条住户信息的“痛苦”终于可以结束了,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眼力”,提高了核查效率。

王工对正研究小程序使用说明的我进行了“科普”:“之前后端处理信息需要拿现场网格员扫楼后拍回的底单核对,难识别不说,还很容易出错,这个你体会过的。现在只要通过‘清零易’扫描身份证、粤核酸码就能登记居民个人信息和核酸情况等,也不用考虑他是‘未返’还是‘搬离’。当然,这个小程序还在完善中。”说着还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一个都不能少”

同事小程是一位90后,别看人年轻,“威望”却极高。9日,我跟他到梅林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临时指挥部进行现场核查数据。一路上,小程走得很快,还不停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到了“核查组”,大家一见到他,便围了上来。

“‘未匹配’的信息是什么情况?”“今天回村了多少人?”小程和我边问边记。

现场参与扫楼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志愿者,他们有来自团区委和区教育局的职工,也有附近商户老板或退休大姐。其中志愿者徐大哥让我印象颇深。现场核查数据最重要的一环是要弄清“返村居民”的核酸情况和“未匹配”居民的正确信息。当我向徐大哥询问某位居民是“搬离”还是“未返”等时,他对答如流,甚至对“未返居民”的现住址一清二楚。“大哥天天‘扫楼’,对这些居民的情况了如指掌。”徐大哥的搭档告诉我。

为了数据万无一失,有时候一组信息要核对3、4遍,念1000多次。平时说话自认为字正腔圆的我,经常核对到最后,嘴都瓢了。“差一个?那不行,您不能走,咱必须找出来。”当天,我共完成了7组数据核对,认识了很多生僻字,听懂了很多方言,说话最后变成了妥妥的“播音腔”。

离开指挥部时,保安边往我手上喷消毒液边说:“你们的付出让大家心安。”我摆了摆手:“是您的守护让大家安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