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竣工交付。
编者按
3月6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在落马洲河套地区正式开工建设。本报记者宁若鸿和三位摄影摄像记者杨少昆、姜鑫、任宪平,与新华社等媒体记者一道,跟随施工单位进驻施工现场,见证了这一项目克服重重困难在30天内完成一期建设的全过程,并将自己在这些天中的一些所见、所思、所感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
3月6日
这片旷野一天内喧闹起来
早上6点,天空刚泛起微微晨曦,百余名人员已经集结在大巴上,大巴车身贴着“中央援港 同心抗疫”的标语,车头贴着“使命必达”四个大字,一位管理人员将印着自己名字的标签精细地贴在帽子上,用手按实。6点半,首批三辆载满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建设者的大巴迎着朝阳向皇岗口岸驶去,到达口岸时,连绵不断的物料货车已经排起长队,大家等不及,直接步行通过口岸新修的钢栈桥。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经理钟红春告诉我,在工人正式进驻前,已经有个25人的小分队提前进驻,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下面就看我们的了。我们过去是为了支援香港,是为了香港人民的健康。”钟红春在桥头为大家做动员讲话时这样说道。
到了项目地,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旷野,连临时帐篷都还没顾上搭起来,大家把自己的行李随手放在临时板房中,就立马投入各自工作。
总用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场地,在短短的一天内变得喧闹起来。连绵不绝的货车开来了,穿着各式工服戴着各种颜色帽子的工人陆续入场,几十顶帐篷搭起来了,土地平整的挖机也干起来了,一切都繁忙而有序。
在工地的第一天,条件还是比我想象的更艰苦。我和一起来采访的3名记者,与其他100多名工友挤在一间板房里,没电没床没被,只有一个凳子,大家琢磨着晚上怎么睡。但是我们对“工友优先”都一致赞同,午饭、晚饭都是工友吃饱了其他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再吃,搭好的帐篷优先给工友休息。晚上11点左右,我们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折叠床和床上三件套。
这一夜算不上平静,1点左右的时候,楼上突然一阵响动,才意识到在我们楼上工作的管理人员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开始就地休息。他们的处境不比楼下好多少,有些在折叠床上和衣而睡,有些直接一个床垫就睡在地下,还有趴在桌上的,当然还有不少人彻夜工作,在电脑上看着表格,不断接打电话协调运输……夜深后,一场降雨突如其来,我们的天花板开始漏水,一滴一滴地滴在我的床垫和被子上。原本以为会被旁边不眠不休的建筑工地吵得睡不着觉,但事实上,虽然楼上楼下不断搬重物的声音震耳欲聋,但忙碌了一整天后,这些依然无法阻止我一次次入睡。
3月7日
一座桥梁的奇迹
今天才了解到,我们昨天上岛时通过的钢栈桥,只用了7天就搭建完成,用了约4200吨钢材。
这座桥,是建设应急医院项目人员物资的必经之路。今天再次来到桥头,发现桥上的车辆依旧如昨天般川流不息,越来越多的建设者、物资和设备来了。
第一条道路第二天上午就开始浇筑混凝土。不敢相信前一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但24小时不分昼夜开工,的确让人每一次到工地都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工地在我眼里,仿佛从原先的水墨画迅速转变为油彩画,大片的黄色是土地平整后的样貌,一片片的灰色是石子铺在地上的点缀和混凝土道路的浇灌,白色、黑色防水膜一片片出现,而网状结构的钢筋让场上又有了一片片整齐的深色方块。还有各式吊车、挖掘机以及各色工装安全帽的工人星星点点地装饰满整个图画,背后的山林依旧郁郁葱葱。
3月8日
钢筋和石子
今天的主题是钢筋和石子。
拇指宽的钢筋看似笨重,但在这么大的空地上,显得像吉他的一根根弦般轻盈,竖着一排,像是给大地画了五线谱,再横着一排,像田字格。随着垫高后又一层钢筋的搭建,两层钢筋及它们在太阳下的阴影叠加在一起,如同米字格一般,而混凝土的浇灌让这些都恢复平静。很难想象,一块地的十多个地基同时修建,摆钢筋的、系钢筋的,测绘的、铺混凝土的……每个工地都在不同的进度中快速推进。
连绵不断的车将石子运送而来,铺在场地上,在铲车和平整机的运作下铺出了一条条道路,一天时间,贯通东西,效率可见一斑。
今天听很多现场的人说,建设中遇到了些困难,即软基础。挖掘机深挖十几米时,深处的土地都是淤泥,在上方修桥修路都会很容易塌陷。我也看到一些临时的道路上,卡车走过一段路时土地下沉,在路过后又回弹起来,像是走在了一块海绵上。类似这样的问题,让工程师们彻夜挑灯应战。
为了应对软地基,一根根方桩出现了,十几米长的柱子深深地插入土层中,为土地及上面的建筑提供支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石子被铺在场上,不论是医院区、道路区,走在上面都更加稳固了,心里也更加踏实了。
3月9日
首吊成功
下午3点左右,装载着两个集装箱的卡车开过钢栈桥,驶入施工现场。两位工人爬上集装箱,将箱子的四个角和吊车相接,箱子离开卡车吊入高空,稳稳地落在四根钢支墩上,15时30分,首吊成功。
这时正是场地上最热的时候,毫无遮蔽物,被太阳晒得发烫,但这依然无法阻挡大家将目光聚焦在这个箱体。3天前,这还是一片空地,从第一层钢筋、第二层钢筋、木板围挡、水泥浇灌、安装钢支墩等,一个个步骤迅速完成。
今天最感人的是,终于通水了!大约50个水龙头集中在帐篷区的一侧,大家拎着盆和桶洗脸洗衣。通电的场区也越来越多了,还有越来越多的集装箱临建在建成,虽然条件还是很艰苦,但越来越好。
3月11日
一场只许赢不许输的战役
因为是昼夜24小时不间断施工,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夜间的工地。夜晚深圳福田中心区的大楼也灯光灿烂,但更柔和,这边工地上,大灯把整个场地照得感受不到是在夜晚,切割的红色火花和焊接的白蓝火花也让这里的夜晚更加耀眼,像是催人奋进的光,鼓励着夜晚的赶工人。
在离临建区最近的一条道路上,两天前我们还看到工程人员不断商讨土地深处污泥的处理办法,昨天再去,池塘边上最令人头疼的那片土地已经铺上了新的土石。今天,整个路面已经基本铺完。项目C区市政道路管网负责人吕世杰非常激动地说:“像看到孩子长大”。三天半的时间从污泥变为笔直坚实的道路,这样的奇迹属于每一个24小时不眠不休的人。
从平整土地、铺膜、钢筋、水泥、钢支墩到管道线路,所有工种在场上同时作业,环节一环扣着一环,相互加压的同时也相互协作。科顺防水的工人师傅宋雨波告诉我,他们晚上工作到凌晨后,早上九点多又起来干活,“前面的钢筋都是追着过来的,如果慢一点他们就停工了,没得停的。”
这几天,场上飘扬起了很多旗帜。除了越来越多的五星红旗,还有各工区的“战旗”。“A1战区”“A2战区”“A3战区”……各“战区”间有一种你追我赶的气势。场上的一次推进会上说:这是一场只许赢不许输的战役。我理解,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的战役,早一天建好,就能早一天从疫情中抢时间、抢生命。
3月16日
3分钟的生日会
今天到中建八局采访,碰到工地上正在举办一个特别的生日会。
在八局二公司一个狭小的集装箱里,“生日快乐”是由口罩拼成的,还用红牛摆出了爱心,凉茶摆出了“八二”,蛋糕被画在了白板上,上面写着兄弟们的祝福。悄悄准备好这一切,大家拿对讲机喊话让“寿星”来开会,屋子关了灯。“寿星”匆忙赶到办公室时,灯亮了,几十位同事一起喊出“祝你生日快乐”,让他对着白板上的蜡烛许愿再吹蜡烛,这个小伙子瞬间泪流满面。他告诉我,许的愿望是希望这个项目顺利结束,希望大家都可以早日摘下口罩。问过寿星才知道,他是1998年出生的,2021年才刚刚入职,这是他入职后经历的第一个生日,“能在应急医院项目工地上过生日,我觉得挺有纪念意义的。”
条件简陋,只能用面包当蛋糕,大家一起为他唱了一首中气十足的生日歌,3分钟,这个生日派对就结束了,寿星又跑去值夜班了,一下子就消失在工地的茫茫人海中。
3月23、24日
大雨突袭
23日,一场雨持续了几乎一整天,从深夜下起,扰乱了无数帐篷中工友的睡梦。
工人的住宿区,土地一下全部变成了泥地,地势更加低洼的地方泥水已经到了小腿肚的位置,而不少帐篷中睡的还是低矮的折叠床,很多人的床褥都已经被浸湿。晚上再度访问这些帐篷,依然还有积水,但有新的物资被褥正在替换,物资帐篷的管理人员表示,一些帐篷已搬迁到硬化后的水泥地上。
路上的水完全和泥混合在一起,走在马路上都像踩在了沼泽中。一辆卡车的轮子陷在泥中几个小时,后面已经堵了长长的一排车。
进入施工现场是另一番天地,虽然一些需要避雨的工序暂停了,但挖机还在平整场地,混凝土浇筑车还在不断浇筑。还有很多工人穿着雨衣雨鞋铺管道、绑钢筋、铺水泥……在泥泞的环境中冒雨奋战。这是一次不能被大雨耽搁的施工。
第二天再到场地时,我发现之前的车辆缓冲区现在已满是帐篷,帐篷里也都换成了上下床。我在新搭的帐篷区遇到了一起来工地参与建设的“夫妻档”,他们昨晚等到新帐篷和床褥运来后就搬到了这里,终于能好好休息了。更多泥地上的帐篷搬运到水泥地上,越来越多的上下床被运送进来,大家不用再担心下雨了。
3月29日
通电了
下午5时30分,项目引入香港中华电力11kV高压电源,终于通电了!这也意味着项目进入了联调联试阶段,一期建设完工在即!
见证着电压表的指针从0跳转到11,现场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而同时见证这一刻的,还有视频电话那头的港方人员。事实上,这个项目从设计到通电都在不断和港方对接,从验收开始都是全程和港方视频连线。
为了28日可以让港方验收,高低压负责人房金萱27日那一晚都没有睡觉。验收前他们需要先进行测试,原本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测试,却因阵雨不断,断断续续做了整整一晚才结束,甚至当他们运输临时发电机的面包车堵路上后,他还找来一辆三轮车来载发电机。28日的验收持续了整整一天。今天当电终于接通后,仿佛之前经历的波折都无关紧要了,因为这些电为项目一期的联调联试创造了基础。
4月4日
最后的冲刺
今天在应急医院A区听到了歌,分别是《我爱你中国》和《我的中国心》。这是我第一次在医院内部听到歌声,便沿着声音一路找到了一间弱电间,里面的工人告诉我他们在测试音响设备,于是就放了些“提气”的歌曲。这些歌的确振奋人心,像是为这座即将落成的医院吹响了最后冲刺的号角。
交付在即,今天施工现场的节奏都比往常快了不少,一些走廊上的数字电子钟已经亮起,让项目上有了如治病救人一般时间分秒流逝的紧迫感。每一个没有完全装好的小间里都能看到有人在加班加点地干活,放射科的核磁和CT设备也都基本进场,装备、配套完善的医院样貌越来越清晰。
今天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出现在市政管道的施工现场。他们得到的任务是在24小时内修好范围240米的市政施工,包括给排水与强弱电施工。这项工程的艰巨程度和紧迫性可以直接从现场的工人数量中体现出来,今晚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已经挖出的深沟中,不同工种的工友同时推进所有工序,一旁的道路上,不断有工人小跑着推来装满砖的小推车,扛来长长的PVC管道。铺水泥、放砖、敲实、抹匀,5个砌砖师傅围着一个集水井非常麻利地铺砖,一会不注意井就“长高”很多。每个人都像“打鸡血”一般冲刺着。
4月5日
花草的气息
一早得到好消息,昨天看到的那处市政管道施工已经完成。从4日凌晨两点多接到任务开始组织突击会议和组织突击工人,到5日凌晨两点完工,他们真的在24小时内完成了这个奇迹!
今天是项目一期完工的日子,再到工地,发现少了些大型设备的喧嚣,多了一丝花草的清香。习惯了施工现场飞尘和建筑材料的味道,今天突然闻到的青草气味让我瞬间清醒起来,好像一下回到了深圳的中心公园。
在医院和附属用房之间的一片空地上,很多工人师傅在栽种花草树木。拿着小锄头锄几下就把一株草栽进去了,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不宽的一片绿化带上,五个工人肩并肩蹲成一排,绿化面积随着他们一点点后退越来越大。现场一个来自广西的工人师傅告诉我,他也来自农村,他们那边最常种的是水稻和甘蔗,没想到在这里又干起了“老本行”,但相比在家务农这里节奏快了很多,“种地都没这么勤快。”
4月7日
如期竣工正式交付
上午10时,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一期竣工交付仪式正式举行。我在分会场之一——工程现场参加了仪式,和大家一起迎接这令人期待的时刻。
陪伴这一工程30多天,亲眼看着这座医院在一片荒地拔地而起,此时此刻的我,和大家一样心潮澎湃。尤其是仪式最后中建科工将钥匙交付给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礼炮喷出的金黄色礼花洒满天空时,真的由衷为所有建设者感到骄傲。
仪式开始前的一段时间,我看到很多建设者都兴奋地用手机拍下医院的照片,在LED屏旁和“战友”们合影留念,这一个月以来赶工期的焦虑,在这一刻完全被兴奋和骄傲取代。A1工区的几位管理人员席地而坐,共同回忆起自己刚刚接到紧急通知赶来“应战”的场景,回忆起项目刚刚开工时的艰苦生活,回忆起施工中一起扛过的一个个艰难险阻,他们还要继续留下做好后续的维保工作。此时此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建设者们所说的:“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
(原标题《本报记者全程驻守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一线 30天,荒滩上抢建生命之舟》)
关键词: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