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南科大“陶说”展厅展品。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2月15日讯(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见习记者 郑铭/文 首席记者 杨少昆/图)一方小小的陶片,镌刻着时光流转的痕迹,也记录着来自远古文明的喃喃细语。

走进位于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的“陶说”展厅,记者被这个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震撼。500个抽屉、300个格子,全透明的玻璃柜里装着来自10个国家,近万年以来的考古陶瓷片,共3万余块。这些陶片分陶文、陶冶、陶怡、陶醉四个单元,展出顺序从我国东北地区起,经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最后以外国标本收尾。上万枚破碎的陶片静静躺在展示柜中,或堆叠,或拼接,斑驳的画迹在灯光的照耀下,诉说着历史的烟火气。

小小陶片蕴含大大学问

陶瓷器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考古学和物质文明研究的重要标本。残损破碎的陶瓷片是时间的沉淀,既见证着千年文明根脉,也为大众触摸历史、追根溯源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故考古圈内有“小陶片,大学问”之说。

“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光鲜精美的陶瓷器物,其实出土量极少,而真正要了解古人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甚至是精神世界,需要从研究陶片入手。”南科大社会科学中心研究教授高大伦表示。

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残损陶瓷片的标本意义不减反增。在对大众考古科普,阐释人类一万年的文化进程史和5000年的文明兴衰史中,以陶瓷片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实证的例子不胜枚举。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时至今日还被运用在生活生产中。站在“陶说”展厅里,跟随工作人员的讲解,一块块不同年代的陶片如快闪般闪现在记者眼前: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清民国,从甘青地区和中原新石器时代彩陶片到南方地区的商代原始瓷和硬陶片,从宋元时期湖南地区的青瓷片到宋代福建建阳的建盏残片,从印度到孟加拉国、约旦……这些古代遗址出土的陶片勾勒出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图。从标本征集、采集、整理,到策展、大纲编写、形式设计、布展、开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资深考古专家们亲力亲为,保证展览的科学性、学术性、科普性。

“古遗址里出土的陶片越多,就说明遗址文明堆积越丰富。因此,每一块陶片都很珍贵。”通过研究出土的陶瓷器类型,考古学者们可以判断地层的相对年代,并建立年代标尺;通过研究陶瓷器功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小麦如何从西亚传到中国来?小米如何从东方传到西方?这些历史结论需要借助大量古陶片的研究,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对于考古研究来说,能拿到兵马俑、青铜器这些重量级文物固然是好事,但不起眼的陶瓷片标本也是宝贝,蕴含的信息同等重要。”高大伦笑着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