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1月9日讯(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邱清月)近日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立足深圳特点,通过持续努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14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报告日前公布,深圳位列全国金融中心前三。从具体指标来看,深圳的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得分均有所增长,且分项排名与上期保持一致。特别是在金融市场规模指标上,深圳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从各项得分中可窥,深圳金融发展综合竞争力在不断提升,深圳金融业全力服务实体经济,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金融深度融合,这座年轻的城市正朝着“国际金融中心”阔步前行。
【资料图】
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持续放大金融动能,这是深圳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据深圳银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2.16%,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6.79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55.47%,比年初上升2.5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407亿元、1822亿元和1239亿元,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为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深圳密集发布多项利好政策。去年12月5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制定并实施《稳经济接续政策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项目实施细则》;深圳四部门联合发布《“首贷户”贷款贴息项目实施细则》,推出首贷企业贴息政策;去年6月,深圳启动金融驿站项目,目前已铺设线下金融驿站97家,线上和线下累计为3万多家企业解决融资诉求760亿元,受理企业政策及综合类咨询4.5万人次,举办宣讲活动80余场。
针对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社区基层的特点,深圳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服务下沉社区。“深入社区稳企业保就业”专项行动是全国首创社区网格政银企对接新模式,建立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银行三方合作保市场主体的新机制,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是金融监管的主要职责。深圳金融监管机构坚持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整体策略,逐步完善金融稳定履职框架,持续丰富金融稳定工具手段,切实推动金融监管统筹协作,金融风险传染外溢性明显收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不断夯实,为深圳金融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近年来,深圳金融业坚持治乱象、促合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效。中小银行保险法人机构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逐步融合,公司治理机制持续完善。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断加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处理,金融体系韧性明显增强。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理财产品全部实现净值化转型,保本理财、多层嵌套投资压降为零,资管业务回归本源加速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保持在低位,持续优于全国水平。中小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3%以上,拨备覆盖率始终高于150%的监管要求;保险法人机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7%,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76%,风险抵御能力和应对资源充足。
持续深化金融改革
改革“见成效”,创新“可复制”,改革创新让深圳金融业焕发新活力。近年来,在“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跨境理财通”、公募REITs、数字人民币、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知识产权ABS等系列改革试点陆续落地。
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18条经验,其中就包括实施私募基金商事登记服务创新和全流程一体化监管、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建立境内外双向投资新机制、建立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模式这四条深圳金融创新成果。金融创新的“深圳经验”有望在全国推动落地。
金融改革创新是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城市,深圳不断磨砺服务数字经济的金融“利器”,多层次、分阶段推进场景建设,落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充电桩场景,验证了“双离线”支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利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分账技术,确保农产品销售资金直达农户;开创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公积金专窗;在税款缴纳、非税缴费等领域的应用稳步推进。
作为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又一探索实践,跨境理财通业务也取得重大进展。试点落地一年来,深圳辖内共有24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累计开立相关账户超1.94万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5.4亿元,占整个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8.7%和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