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3月1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实习生 曾菲彤)3月9日下午,在龙岗区仙田外国语学校的伙伴中心内,27个小朋友围坐一圈,正将右手虎口凑在嘴边作呼喊状,左手伸展于身侧,并翘起手背,身体也配合着动作向右前倾。他们正在进行“跳动的乡音”客语童谣公益课堂,这27个孩子组成了龙岗区第一个客语童谣乐队,其中最小的8岁,最大的10岁,他们也成为了客语传承道路上最为年轻的一支队伍。

深圳是我国客家人在沿海地区的重要聚居地;“圳”字的发音来自于客家话;深圳有很多客家民居,其中又主要集中在龙岗。而龙岗可谓是客家故地,客家文化深厚。近年来,龙岗大力推进客家文化活动项目,弘扬传统客家文化。“跳动的乡音”项目便是龙岗区第五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相关资料图)

从参与的新奇感开始 让孩子们爱上客家文化

在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支持下,由龙岗区客语流行音乐协会承办的客语童谣公益课堂在仙田外国语学校如火如荼地举行。

每周四下午,经过公开招募的孩子都会聚集在仙田外国语学校,在开阔明亮的活动教室内,全身心地学唱客语童谣。

陈善宝是这一项目的教学总监,也是教唱老师。这天下午的课程是孩子们上的第三节课,重点是让孩子们配合歌曲学做动作。

在唱《小小萤火虫》这首客语歌时,孩子们站成一圈,手拉着手,配合着音乐节奏,合唱的童声清澈透亮,每个孩子都大声地唱着,有人陶醉地摇头晃脑,最后的尾音都被用力拖长,再轻轻收尾。

渐渐地,孩子们一开始想要参与的新奇感转化成了对客家文化发自内心的兴趣。五年级的曾婷萱在课程结束后,会主动练习唱客语童谣。对于孩子新学到的传统文化,曾婷萱的妈妈十分支持。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总是会让小婷萱多唱两遍给她听。

四年级的刘若桐逐渐能分辨出客家小伙伴口音上的不同,“他们说话声音有点感觉像被抬起来了。”她用“抬”这个动词来描绘客家人语言的特色。

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更好保护客家文化

客语流行音乐协会会长、本次项目策划人张剑锋认为,方言是文化的根。他从2015年便致力于客语音乐的传播事业,客语童谣的教育是客语传播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如果要保护方言的话,最好就是从儿童抓起。”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客语童谣,在课程内容的准备上,陈善宝也没少下工夫。“想让孩子们愿意学,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非遗融入兴趣,”除了学唱歌曲,陈善宝还会加入表情和动作的教学,并将客家传统乐器如竹板、杯花带来给孩子们体验。“其次,就是要引起孩子们对客家文化的共鸣。”

在第一节课上,陈善宝便向孩子们介绍他们所生活的地方和客家文化的联系,以及客家围屋和客家美食。“你说客家童谣,孩子们肯定都摇头说‘没听过’,但你如果一说客家美食,他们就都举手说‘我知道!我知道!’”

邀请非遗专家开讲 做好传统文化熏陶教育

事实上,仙田外国语学校一直重视引入多样的非遗文化项目,这一活动的负责人施蕴恬介绍,学校除了“跳动的乡音”公益课堂,还请过许多非遗相关专家到校举行讲座,对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

对于仙田外国语学校校长吴红剑来说,引入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项目一直是学校的素质教育理念,相信这些传统文化体验会沉淀在孩子们心中,以此感悟和了解传统的根源。

三年级的乐队成员邓颖是客家人,每次课程结束后,她都留恋地拉着陈善宝对唱。这天下午,她还和正与陈善宝视频通话的女儿对唱了起来。

“排排坐,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你一句我一句,乡音客语化身跳动的音符,将两个身处异地的孩子联系了起来。

谈到“跳动的乡音”,张剑锋说,“跳动”这个词代表着两个涵义,一个是当你用母语唱出一首歌的时候,波谱的跳动;一个是当你去到异国他乡,遇到和你讲一样母语的人时,心灵的跳动。“希望通过客语童谣的形式,对方言进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龙岗本地客家人的语言和民俗文化。”

从唱开始,客语文化得以被了解、被表现,慢慢地被传承,乡音也将借由孩子们的童音,在越来越多人的内心保留独属于它的那份“跳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