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的“元宇宙与未来教育”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与会学者探讨了“元宇宙”对教育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教育的新形态。

提升多学科交叉融合能级

“元宇宙”被称为第三次互联网革命,尽管社会各界目前对“元宇宙”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它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等内容密切相关,也与教育关系紧密,是教育学科绕不开的研究主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表示,“元宇宙”涉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既要有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融合度,也要有单一学科研究的精深度。教育学科应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研究“元宇宙”,以育人质量作为评价“元宇宙”对教育影响的重要指标。未来,我们应整合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优势资源,发挥交叉学科积极作用。

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不断融合,会加速应用技术的更新换代。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提出,当前,“元宇宙”和“未来教育”是我们必须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移动终端全民普及、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加速融合。“元宇宙+教育”的方式,能够推动教育的深刻变革。当今的教育非常强调“情景化”,基于“元宇宙”构建的课程,或许更能够发挥“写实、可视、可参与”的情景式课程特征,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我们要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教育实践,从“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走向“元宇宙+教育”的新时代。

前沿科研资源将助力构建“科学教育元宇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授周荣庭提出,构建“科学教育元宇宙”,应通过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营造具有未来感的学习体验,建立沉浸式场景。“科学教育元宇宙”的实现,需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区块链交互技术的支撑。

“教育元宇宙”的应用与实践成果,会反过来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认为,在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模式将被打破,教育将成为“元宇宙”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当前,“元宇宙”还是一个概念,是一种非常初级的表现形态。但是,随着互联网能级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可视设备的便捷应用,“元宇宙”将获得长足发展的丰富资源。在教育场景当中,我们要通过汇聚各种各样的资源,来让其真正成为一种“线上线下”随时使用的、融合的教学形式。

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借助“元宇宙”之风,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发展。江西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戴同德表示,教师是“教育元宇宙”的应用对象,教师智能研修等项目将更好助力教师适应并进入“元宇宙”,胜任“元宇宙”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我们要用确定性的力量,来应对“元宇宙”这种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探索提升教师的胜任力。要实现教师位置的变化,让传统教师与机器人教师共存,从而顺应“元宇宙”时代的发展。

“教育元宇宙”的根基是人文。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部长刘三女牙认为,信息空间的成长如何反哺教育发展,助力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亟待正视的问题。教育应赋予人相应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教育元宇宙”也需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基本问题,因而应从教育角度出发体现“教育元宇宙”的人文属性。要在技术和算法的规则中植入人文精神,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到综合素养的培养。

针对“教育元宇宙”的价值导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芒提出,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无法回避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教育与“元宇宙”的结合同样如此。“元宇宙”技术绝不能奴役人类、异化文明。在认识“元宇宙”时,教师必须抱有严肃和冷静的态度,站稳“立德树人”的根本立场。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认为,“教育元宇宙”的问题十分复杂,它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更是理论问题。理解和构建“教育元宇宙”有四个关键词:需要,“元宇宙”的出现满足了人类的跨界需要;育人,“教育元宇宙”是一个育人空间,具有育人价值;体验,“教育元宇宙”通过丰富人的各种体验,实现了体验增值,进而实现了生命价值的增值;能力,“教育元宇宙”有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游戏力、交互力和跨界力。我们应以教育为魂、以技术为体,开启“教育元宇宙”的新世界。

关键词: 教育元宇宙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