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手势研究开启了认知转向,认为手势并非言语的附属,而是和言语共享同一底层认知系统,二者具有认知同一性。言语和手势所反应的认知原则应能互相印证:手势体现的认知原则能够佐证言语所反映的认知原则,言语所体现的认知原则同样适用于手势研究。正是由于言语和手势这种紧密的联系,大批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手势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正如认知语言学家、手势研究专家钦奇 (A. Cienki)所言,“没有哪一个语言学流派像认知语言学那样热情地拥抱手势研究”。

回顾融合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出现“认知转向”,语言和手势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到了70年代,关注语言在语境交际中的心理认知过程且注重跨学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萌芽,将语言研究的认知转向推向深入。几乎与此同时,在现代手势研究之父麦克尼尔(D. McNeill)和肯登(A. Kendon)的推动下,手势研究开始关注手势的“认知本质”。1985年,麦克尼尔发表了题为《那么你认为手势不是语言吗?》的开创之作,为现代手势研究奠定了基石。他认为,言语(speech)和手势的紧密关系表明,在语言的产出过程中存在共享的心理“计算”过程,即语言是通过言语和手势的协同作用而产生。至此,认知语言学和现代手势研究在“认知”这一维度上交汇,正是二者探索认知奥秘的这一共同旨趣促成了二者的联姻。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将研究范围拓展到手势研究,为认知语言学理论寻找来自语言之外的手势模态的汇流证据,避免了“语言循环论证”。现代手势研究则不断从认知语言学中汲取理论养分,夯实了理论基础,拓宽了理论视野。

就研究内容而言,可将认知语言学权宜性地划分为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语法研究两大部分。认知语义学的各种理论框架(如意象图式、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等)较早地用于手势研究,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理论框架旨在挖掘语言事实背后所隐藏的认知机制,认为语言结构实际上是潜在的概念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这一观点为我们进行概念结构的非语言模态研究铺平了道路。认知语义学者开启了在手势领域考察各种理论框架的旅程,为这些理论框架寻求汇流证据,亦为认知语言学在语言藩篱中的“循环论证”探寻出路。

一些学者利用意象图式理论解释在伴语手势(co-speech gesture)中语言使用者如何编码或解码手势。这些研究证明了意象图式的心理现实性,以及意象图式在手势产出和理解中的作用。一些学者探究了概念隐喻在言语和手势中的不同表现。钦奇的研究表明,言语及其伴语手势所体现的概念隐喻可能出现匹配(言语和手势使用的概念隐喻相同)、不平衡(仅言语或仅手势使用概念隐喻)、错配(言语和手势所使用的源域不同)等现象。亦有学者认为,概念转喻在指示性手势(deictic gesture)和表征手势(representational gesture)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而概念整合是象似性手势(iconic gestures)形成的主要认知机制之一。

引入认知语言学语法理论

与认知语义学理论应用于手势研究的丰硕成果相比,从认知语言学语法理论的视角研究手势只能说刚刚起步。构式语法学者和认知语法学者都关注到了语法和手势的紧密联系,通过在语法中融入手势,分别提出了“多模态构式语法”和“多模态认知语法”。

多模态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由于交际事件(usage event)不仅使用言语,也伴随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行为,因此构式在本质上是多模态的。基于“构式的多模态性”这一基本假设,学者们考察了手势在各种具体语法构式形成中的作用。然而,由于在认知语言学中词汇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统,多模态构式主要关注的是手势和具体构式(多为词汇或短语)的关系,而不是手势和语法功能(句法)的关系。换言之,多模态构式语法主要关注的是手势与语言使用的关系,而不是手势与语言系统的关系。从认知语法视角研究手势如何实现“语法功能”的“多模态句法”,弥补了“多模态构式”研究的不足。拉德韦格(S. Ladewig)等人的研究表明,手势可例示化言语语法的结构和功能属性,如手势代替形容词、副词、动词或名词而实现其句法功能。手势与语法可在句法和语义层面进行互动整合,共同构建多模态话语。在手势和言语组合而成的多模态话语中,手势能够进入名词和动词的句法槽位,替代名词和动词行使其语法功能。贝瑞瑟姆(J. Bressem)的研究则表明,“重复性手势”(repetitive gestures)能够对言语中的名词和动词起到修饰作用,实现形容词和副词的句法功能。

认知语言学和手势研究的有益互动,能够使二者相互促进。今后的相关研究可以此拓展新的思路,获得新的视野。

一方面,手势研究为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框架提供汇流证据。将认知语义学提出的各种理论框架应用于手势研究,能够为这些认知机制寻找到来自语言模态外的汇流证据,也佐证了认知语言学“语言是基于人类普遍认知能力”这一基本假设。将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理论运用于手势研究,既验证了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解释力,亦丰富了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理论内涵。

另一方面,现代手势研究不断地从认知语言学汲取理论养分。手势研究与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共生关系,二者均涉及交际模态,均可作为了解人类认知、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窗口。现代手势研究的出现和发展或多或少依赖于语言学的理论进步。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手势研究更倾向于借用相邻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现成研究方法和理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手势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于手势自身内部结构和形成的认知机制的认识,对手势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深化认知语言学语法理论应用

就目前认知语言学应用于手势研究的现状而言,其主要成果还是汇聚于认知语义学理论应用于手势的研究,而语法理论和手势的结合却相对鲜见,只是最近几年才有个别学者涉足。因此,推动认知语言学语法理论应用于手势研究具有可观的前景。

有鉴于语言或语言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构式,又有鉴于多数语言交际都伴随手势,构式语法学家霍夫曼(T. Hoffmann)等学者认为,构式在本质上是多模态的。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拥护,但也招致一些质疑,因为并不是所有口语交际都伴随手势。目前,有关多模态构式的本体论地位仍然是构式语法研究领域具有争议的问题。

作为认知语言学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语法应用于手势研究也刚刚起步。认知语法的创始人兰盖克(R. Langacker)曾指出,“手势也是语言表达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认知语法的实际研究却并未将手势囊括其中。将认知语法用于手势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手势自身的内部结构,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手势与语法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入探究言语和手势在句法和语义层面的互动过程,可以架起从认知语法通向多模态认知语法的桥梁。“多模态认知语法”这一全新领域有望成为认知语法理论跨学科研究的新增长点。

从本质上讲,所有的交际都是多模态的;单模态交际充其量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架构。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性地研究传递信息的非语言模态。在诸如手势、图画、文字、音乐等各种模态中,手势应是伴随人类日常口语交际的忠实伴侣,研究手势在交际中应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说认知语言学开启了洞察人类认知奥秘的一扇窗,手势研究则为我们开启了又一扇窗,并让我们有机会将不同窗口观察到的风景进行比鉴。如何将这两扇窗开得更大,并进行更多卓有成效的互鉴,是认知语言学者和手势研究学者共同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手势研究认知语言学认知语法语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