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确定为5.5%左右。这属于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既统筹考虑了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又着眼于国内环境变化和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现实需要,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追求以全面的“稳”确保高质量的“进”。

奠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1年GDP增长8.1%,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导力量。2022年经济周期将明显转向复苏,加之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5.1%的增速,为2022年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速奠定了良好基础。

全面促进消费,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率达到了8%,而2020年和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9%。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对于耐用品、汽车、住房等重点消费领域,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能级,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发展;“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并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其主要将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二是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例如,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以及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等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围绕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稳定外贸出口,增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21.2%,服务贸易出口增长31.4%,全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超过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加强出口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以及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等手段;另一方面,注重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尤其是跨境电商、海外仓、数字贸易等,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此外,依托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一步扩大开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

政策组合拳确保稳增长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驾护航。“七大政策”紧紧围绕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结构性问题,形成有效配合:“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政策组合旨在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这是经济政策的基本规律;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应明确,“跨周期调控”意味着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不仅要考虑当下经济运行情况,更要考虑刺激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统筹协调短期与中长期、规模与质量、节奏与目标等复杂关系。

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一方面,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通过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刺激消费、带动有效投资;另一方面,加强财政政策的精准性,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一是总量政策仍有发力空间,手段主要是扩大新增贷款规模,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二是更需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外部环境尤其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形成制约。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消费基础设施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