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的教育学研究是国内少有的与国际学习科学研究同步的研究领域。虽然情境教育的研究发端于语文学科的情境作文教学、语文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等若干研究主题,但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张和研究层级的加深,它与学习科学的研究结合得愈发紧密。南通大学是我国情境教育研究的重镇,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情境教育研究的平台和队伍,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就是其标志性成果。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问题的学术专著,它把创造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指标,针对儿童创造力培养普遍存在的边缘化、空泛化和盲目化问题,开展国际视野下的本土探索,构建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建构论,并通过区域性实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该书一经出版就得到学界和一线教师的热切关注,它实现了理论创建、实践探索和研究范式的新突破。

一是理论创新的突破。为了回应创新这一时代重大命题,该书对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观点。比如,作者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充分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培养儿童的道德创造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要载体,应着力构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门学科情境教学的理论体系,并就其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机制、要素和路径开展深入研究;儿童创造力发展源于主体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我们要建构富有情感、情趣和情调的教育情境,更要促进儿童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该书还基于22名情境教育名师的扎根研究,提出情境教育既能直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又能通过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发展而间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种师生创造力的“共生效应”是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城乡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调查分析,指出乡村儿童处于创造力发展“洼地”,情境教育不应落下乡村儿童,应从繁华都市推广到乡村小学,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这些研究结论不仅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原创性,为丰富和发展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新贡献。

二是实践探索的突破。该书着力于理论构建和机制分析,但其重心却在于情境教学的实践路径,目的就是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可落地和可推广的具体策略。比如,在情境德育中,通过生动的故事、优选的图画、虚拟的场景、真实的生活以及两难辩论的情境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在情境语文中,通过创设感受性情境、探究性情境和操作性情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情境数学中,通过生活模拟、实践操作、矛盾冲突、故事镶嵌、游戏活动和文化渗透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行为;在情境英语中,通过趣味情境、生活情境、交际情境和模拟情境促进儿童的创造性学习。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开展教育实验,前后两轮实验(含3所城市小学、2所县城小学和3所乡村小学)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情境教育显著提升了中低年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证明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方案是经得起验证的。难能可贵的是,课题组在实验研究基础上还总结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情境驱动模式,包括“一个理念”“两个目标”“三个原则”“四个模块”和“五个要义”,并很快成为和心理驱动模式、学科驱动模式以及实践驱动模式并驾齐驱的新模式。这一思路引起创造力研究国际知名学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戴耘的高度关注,其认为:“作者论述了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机制,并通过教育实验进行令人信服的证实,理论工作者能够得益于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而教育工作者会发现本书在指导实践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研究范式的突破。当下情境教育的研究范式可分为基于实践探索的定性研究、基于逻辑推理的思辨研究和基于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其中基于实践探索的定性研究是其主导范式,包括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和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相对不足,致使其研究结论的学术性与客观性偏低,也影响了情境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有鉴于此,该书采用“交叉型混合研究方法”,先进行定性研究(理论研究、扎根研究),再进行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在定量研究阶段又以定性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相配合,从而推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互补与融合,实现情境教育研究范式的重大创新,为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尽管情境教育研究在不断的突破和深化,但它始终与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联系在一起,并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基础上得以推进。李吉林老师一再强调,教育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正因为走向“真现场”,发现“真问题”,推进“真研究”,并向读者展示“原汁原味”的研究成果,该书成为我国情境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关键词: 教育研究 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