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休闲水平的提高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围绕旅居现象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旅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社会现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作为旅居研究的主要对象,旅居者的讨论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旅居者研究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对旅居者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旅居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动机,更好地理解旅居者这一特殊群体,也可以为旅居目的地或旅居社会的构建提供经验支持。
身份识别:从跨国旅居到国内旅居
(相关资料图)
早期相关研究对旅居者的定义是“在一个国家生活很多年但仍然未被同化的陌生人”。从此定义看,旅居被视为一种跨国现象,是在国与国这样的语境下展开讨论,与其对应的是旅居国(或称为东道国)。为了更好地理解“旅居者”一词的内涵,研究者更多通过相关概念的辨析,包括移民、旅游者、陌生人、边缘人等,以此更好区分旅居者这一特殊人群。鉴于“旅居者”一词丰富的文化意义,以及不同学科的发展及内涵差异,目前“旅居者”的概念尚未统一。例如,在文学研究中,“旅居者”一词最早出现在1950年麦卡勒斯的短篇小说《旅居者》中,作者麦卡勒斯将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投射到文学创作之中,在她笔下旅居者被界定为辗转于故乡与异乡之间的流浪者或流亡者;在传播学研究中,旅居者具有原有文化与旅居地新文化的双重身份并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他们更多被视为文化传播交流者。在旅游学研究中,旅居者是旅游发展中的新移民现象,“旅居者”一词的内涵类似于“旅游移民”。借助亚里士多德“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本文认为,旅居者是指出于某种目的暂居他国,最终返回故土的临时移民,这部分人群随时期待返回家乡而拒绝被旅居地同化。在这里,采用“临时移民”作为定义中的“属”,体现了旅居者在异地的短暂性。同时也表明,相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旅居者作为一类特殊的陌生人,并不属于当地人的范畴。
近些年,社会养老问题及养老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一种新的旅居现象,即国内旅居。一方面,老龄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二孩政策”虽然已经得到实施,但是在未来一段时期,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仍将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在异地购房、短期租住等养老行为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景色优美的南方小城,或者海滨城市购房已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首选地,如近些年出现的海南三亚、山东威海、云南丽江等地购房热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对旅居者的研究已经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跨国跨境,也表现为国家内部区域之间发生的一种独特现象。与跨国旅居者相对应,这部分群体可以被视为国内旅居者,两类群体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从共性角度看,两者的旅居生活都是短暂的,都是旅居地的陌生人;从差异角度看,两者的旅居动机和旅居生活质量是不同的。
居住选择:多因素综合影响
旅居者选择旅居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具有成为旅居地的潜力。一般而言,气候与环境对于旅居地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及自然环境,乡村成为旅居者选择旅居的重要目的地。作为旅居养老的一种载体,乡村具有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优势,而乡村性则是乡村旅居的重要驱动力。此外,社会经济条件也是制约旅居地选择的因素之一,关系到旅居者在旅居地的生活质量,对旅居地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依托良好的旅游经济条件,一些海滨城市在城市化发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旅居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
除了气候、环境和经济等因素之外,文化也是旅居者选择的考量因素。例如,依托传统的原生态文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适宜精神心灵的回归,也成为了重要的旅居地,典型的如藏漂群体。通过研究旅居者对旅居地的选择,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社会现象:一是外来人群在旅居地购房或租房越来越普遍;二是旅居目的偏向于健康和养老服务,期望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或者追求一种新型的养老生活;三是旅居地发展主要依托传统的旅游产业和老年产业,围绕养老目的地建设并致力于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
生活归宿:构建旅居社会
旅居社会是从更高层面意义上对旅居生活的诠释。随着旅居现象的普遍化,旅居社会的形成已具备现实基础和条件,对旅居社会的研究应成为未来一个重要的领域。《2017·三亚旅游发展白皮书》就曾指出:“三亚已经初具旅居社会特征,并率先进入旅居社会。”但是,在旅居社会中,旅居者与原住民是如何共存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生活状态?旅居社会的形成过程或者说旅居社会形成的内在机理仍需深入研究。
本文认为,旅居社会作为未来的一种社会形态,是旅居者与旅居地在长期互动关系中形成的,需要经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是旅居产业的形成,即围绕旅居者的动机及生产生活发展适宜的旅居产业,如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以便更好地为旅居者服务。其次是旅居产业链的形成,即围绕旅居者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满足旅居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使旅居者与传统原住民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再次是旅居生活空间的形成,即在旅居产业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旅居生活空间的构建。不同的旅居地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发展类型或模式。这一阶段,旅居空间包括了旅居者、原住民以及政府三个角色,其中旅居者和原住民在人口规模结构上呈现基本平衡的状态,政府工作的重心仍然是以传统的原住民为主。最后是旅居社会的形成。随着旅居产业链以及旅居生活空间的不断完善,旅居者的数量不断增多,最终旅居者数量超过原住民,政府工作的重心也由传统的以原住民为主,转变为以原住民和旅居者并重。
从未来研究看,旅居者作为旅居地重要的一类人群,势必对旅居地的产业发展及原住民产生影响。反过来,旅居者的文化适应、心理调适、生存策略等问题,又势必受到旅居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关注旅居者与旅居地的相互影响关系,是旅居者未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有助于正确看待旅居现象、客观评价旅居者群体,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尊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旅居社会未来的发展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如旅居社会的城市建设、文化传承、人口管理等。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