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跨语言的词汇类型学研究,已成为语言学界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介绍词汇类型学的研究目标、内容及其研究现状,就显得尤为必要。汉语历代积淀的文献汗牛充栋,现存的方言词汇错综复杂,整个汉语史也形成了以语义(训诂)为中心的语言学传统。这些“华文所独”的先天条件,如能在词汇类型学的框架下加以充分利用,汉语词汇语义研究将会迎来大好前景。

词汇类型学(lexical typology),或称“词汇—语义类型学”,其内涵和外延,语言学界众说纷纭。按照埃文斯(Nicholas Evans)的观点,词汇类型学是语言类型学的分支,致力于系统地、跨语言地研究语言如何借助符号表达意义,同时探索潜藏在语言多样性表达背后的深层规则。此处的符号可以等同于词语(由于符号是语言中能独立使用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因此,我们可以从形式(音)和内容(义)两个层面来对其加以研究。我们也可以在词汇类型学的框架内,分别研究词语的形式和内容,即定名类型学和符意类型学。

定名类型学(onomasiological typology),指就具体某一个概念(语义)而言,在跨语言中,是否存在词语与其匹配。如果存在词语记录这个概念(语义),其存在是绝对共性,还是倾向性共性,抑或蕴涵共性。语言学家也关心潜藏在定名层面词语共性的动因和机制。概念寻找词语匹配的过程,就是用词语给这个概念命名,命名的基础是将事物分类。基于跨语言的词汇材料,语言学家发现,“百姓日用”的概念(语义)往往会有独立的词语记录;那些一般人无须关注的概念,则往往较晚命名;一些概念由于极少场合需要用到,甚至不用为其造出独立的词语(万一需要指称和表达,会选择词组或者一句描述性的文字)。人类语言如果存在与这个概念(语义)匹配的词语,定名类型学将会关心概念(语义)使用什么样的词形来命名。定名类型学可以从标记性出发研究词语共性,而词汇替换也在定名类型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符意类型学(semasiological typology),即狭义的“语义类型学”(广义的“语义类型学”外延等同于“词汇类型学”),指就具体某一个语音形式而言,研究其间普遍存在的语义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共时层面表现为语义变异的多义词模式,也包括历时层面的语义演变模式,并从认知和功能角度出发解释其存在之由。跨语言的多义词模式和语义演变模式,可以整合为兼顾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语义移变”(semantic shift),即在跨语言层面上,同义词常会平行地发生相同、相近的语义演变。语义移变的实现途径,包括如下6类:共时多义词、历时语义演化、同源词、形态派生、借用、语法化。语义移变是一种跨语言反复出现的多义词模式和语义演变模式。符意类型学概括归纳而来的语义移变模式,其作用至少包括如下数端:一是作为旁证,考释词义;二是作为标准,为词典按照历史演变的顺序排列义项提供参考;三是作为类型学证据,用于语义构拟以及进一步构拟原始祖语。

在我国,词汇类型学经历了从引进介绍、学习消化到运用于描述、解释汉语词汇语义现象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伍铁平就向国内引进介绍了词汇类型学的研究,对颜色词、人体部位词(手、手臂)、温度词、亲属称谓词等问题都有探讨,并提出具有跨语言研究词汇性质的“比较词源”主张。近十年来,汉语学界从事词汇类型学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国内学者借鉴国外词汇类型学的研究框架,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吴福祥团队(主要成员包括张定和王娅玮)和张敏团队(主要成员包括潘秋平、范晓蕾等)之于语义图的研究;李福印、史文磊之于运动事件的研究。黄树先等人在“比较词义学”框架下,充分利用汉语史、方言和民族语的词汇材料,以斯瓦迪士核心词所收概念为研究对象,从事了长期、系统、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词汇类型学研究。目前,词汇类型学已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框架,现有的各种大型跨语言词汇数据库能极大扩充词汇比较的语种范围,学者们如能将其同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结合起来,将会是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好事。

中国语言学的传统一直都以语义研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环节是语义学,而汉语也积累了词汇类型学研究所需要的文献材料。具体来说,从甲骨刻辞到简帛纸张,汉语有三千多年绵延不绝、不曾中断的文字记载历史,完整的词义演变链条往往隐匿其中;从“春秋三传”到《皇清经解》,形成横贯经史子集而又聚焦“语言之变”的“世代累积型”随文释义材料,词汇的变异细节往往毕现其内;从《尔雅》《说文解字》到《经籍籑诂》《故训汇纂》,历代故训裒集成编,多义词模式往往分布其间;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到《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再到即将面世的《现代汉语大词典》,这些大型辞书往往古今兼收、源流并重,语义演变模式和多义词模式以集大成的方式藏身其中。这些“华文所独”的词汇语义资源,历经千年而又源源不断产生,能很好地扩充跨语言词汇数据库的语种库,为其提供丰富翔实的词汇数据。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冲破单语种的桎梏,在跨语言研究的框架内,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型跨语言词汇数据库,来对其做跨语言比较,摆脱此前枚举性质的语言对比研究,那么,将汉语的词汇语义研究置于世界语义变异范围之内,梳理出汉语词义演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将不再是遥远的事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人体部位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20CYY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汉语词汇 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