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城市化、劳动力市场化、住房商品化和单位制解体等导致城市社区成为社会关系、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制度逻辑来看,社区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城市空间分化、城市公共空间被大量挤压,城市社区治理困难等城市问题不断涌现。在这其中,单位改制破产前自建的住宅楼小区、街居制型的老旧拆迁改造社区等区,因普遍存在无物业公司、无人防物防等情况,处于“失管”状态,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题。

失管小区,即没有管理或疏于管理的社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单位自建住宅楼小区,企事业单位通过员工和单位共同出资的方式在单位自有土地上进行集资合作所建福利性住房。二是老旧拆迁小区,基础设施老旧、社区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供给难,大多在进行或已纳入拆迁改造中。三是城市棚户区,即散布在城市边缘的简易房屋和棚厦房屋集中区。不同类型的失管小区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虽各有不同,但其在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困境却具有一系列的共性特征:一是基础设施老旧,居住环境脏乱差;二是居民利益需求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三是小区“三无”“三不管”,矛盾冲突多发。

那么,如何破解“失管”小区治理难题,让“失管”小区成为居民的幸福家园呢?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可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充分调动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在多方主体平等参与沟通协商中,共同致力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实践,进而推进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多元主体共建体系。也就是说,按照“七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针对“失管”小区的突出问题和治理难题,积极利用社区内外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各主体治理作用,理顺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各种资源和社会治理机制,以构建多元主体社区共建体系。这就要求,坚持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以“社区大党委”统筹全局,做好“失管小区”的党建工作和组织协作;街道及各部门明确各自权责,建立服务清单,集中解决“失管”小区的发展困局;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开展社区协商,共同为“失管”小区的有效治理出谋划策、同向发力;积极利用和培育社区公共资源,搭建社区资源整合平台,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失管”小区提供资源支撑和专业化支持;提升社区公众参与能力与治理水平,通过社区教育宣传、各类群体性活动等方式,培养居民的公共意识和社区责任感,提高其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推动社区法治化建设,聚焦“失管”小区治理中的矛盾冲突,对社区工作者开展专业化培训,以提高其法治意识、强化其法治观念,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用好信息技术以赋能社区治理,通过打造智慧社区、搭建数字化平台、做好网格化管理,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探索多元主体共治机制。社区共治,即社区各治理主体基于社区诉求和居民需求,合作供给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优化社区结构与秩序,持续推进社区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加强居民自治。居民自治是社区共治的基础,没有居民的自治就没有社区的共治,在“失管”小区的居民自治实践中,社区可以结合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动员和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其中,群策群力、和衷共济,以解决居民关切,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公民意识与自治力,实现社区认同与归属。其次是搭建社区共治平台。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依托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共治平台与机制,引导派驻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实践,整合社区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以解决“失管”小区的基建、道路、环境、服务等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以达到源头治理的效果。最后要形成多元共治机制。社区共治是在互惠基础上的合作,通过自上而下的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互动、自下而上的社区居民与社区组织的联结、横向上的各类社区关联主体联动协同,借助科层制、市场机制、自组织机制、组织网络联结等混合型机制,共同作用于“失管”小区的治理实践,形成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协商之社区共治格局。

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格局。社区治理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失管”小区治理议题突出,群众公共需求强烈,需要多元治理主体和多方建设资源协作共治,才能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首先,提升居民素养,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形成邻里互助式共同体。街道社区可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构建社区民众互助交流场所,积极吸纳社区民众参与,为社区困难群体和有需要人群提供各种邻里互助式服务,以培育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精神,形成邻里互助式共同体。其次,引导多元共治力量与资源,积极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街道与社区要充分利用“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老旧楼院改造等民生工程,积极创设搭建工作载体,建立健全协同参与工作机制,通过建设社区共享“微阵地”,将各种闲置资源纳入错时共享,为居民提供更多便捷的社会化服务,形成社区共享式治理共同体。最后,加强社会面的民生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以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失管小区”的改造与建设,需要通过多元主体力量与多方社会性资源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失管小区”的华丽转身,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积极参与 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