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荣获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作为她的代表作《悠悠岁月》的译者,我自然是喜出望外、与有荣焉。
《悠悠岁月》的翻译和韵味
我翻译《悠悠岁月》可谓机缘巧合。在整个20世纪,我国学者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很少有独立的研究,也就谈不上给外国作家颁奖,所以从来都是外国给我国优秀的作家或翻译家颁奖。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我们不再满足于译介外国的文学作品,而是要以中国学者的眼光对外国文学进行研究和评价。其中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在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合设立了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评委会每年年初对上一年度出版的外国小说进行评选,对入选的作品立即翻译出版,到年底向获奖的外国作家授奖。这一评选活动是我国翻译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至今已有数十个国家的一百几十位作家获奖,大江健三郎和勒克莱齐奥等著名作家都来京出席了颁奖仪式。
(资料图片)
评委会下设各个语种的分评委,当时法语文学评委会的5名成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余中先、谭立德和我,北京大学的车槿山和首都师范大学的李玉民。法国是个文学大国,每年出版的小说不计其数,我们不可能漫无目标地大海捞针。好在法国本身就有龚古尔文学奖等许多文学奖,不少报刊每到年底就会选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各大出版社也会推荐出版的新作,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优中选优,也就是以中国学者的眼光,来审视法国读者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在初步选定3—5部小说之后,再对法文原著仔细审读,最终确定一部入选的作品。
应该说我们的评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008年1月,我们给勒克莱齐奥的小说《乌拉尼亚》颁发了最佳外国小说奖,他当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他的小说《夜半撞车》早在2004年就被我们评选为最佳外国小说。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是我们在2008年选定、在2009年翻译出版和颁奖的,但由于健康原因她未能来京领奖。2009年11月下旬,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她当时不在巴黎,我给她打了电话,却因她手术后行动不便而未能会面,我深感遗憾。我没有想到14年之后她不仅健在,而且还以82岁高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确实由衷地为她高兴,并且衷心祝福她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小说的原名les Années表示“年头”或“年份”,复数则是“年代”,也有年复一年、岁月流逝的意思。“年代”一词在汉语中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没有岁月流逝的含义,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译成《悠悠岁月》更能体现出原著的神韵。正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的原名是《高里奥老爹》,但是在我国的语境里,《高老头》这个朗朗上口的译名无疑更能广为传诵。
集体记忆的重现和沧桑
安妮·埃尔诺1940年生于法国诺曼底小城伊沃托(Yvetot),全家靠父母开的咖啡食品杂货店维持生活,尽管家境贫寒她却学习勤奋。不幸的是,她刚刚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67岁的父亲就在退休前一年去世了。她从1967年到1975年在中学任教,从1977年起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直至2000年退休。
埃尔诺反复阅读萨特和波伏瓦的著作,《第二性》鼓舞着她争取自由和解放自己,使她从16岁起就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她从1974年开始创作,第一部作品是刻画一个女人内心历程的《空衣橱》(1974),被退稿后她也从不气馁,最后这部书稿同时被伽里马和格拉塞两家大出版社接受。她的丈夫反对她写作,两人在1981年分手。以后她陆续发表了以第一人称回忆父亲的《位置》(1984,获勒诺多奖);回忆母亲的《一个女人》(1987);回忆童年的《单纯的激情》(1992);回忆23岁时非法堕胎的《事件》(2000)和描绘嫉妒的《占领》(2002)等。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写作和她的生活密切相关,叙述的大多是对自己经历的回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埃尔诺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演变和人生的短暂, “一切事情都以一种闻所未闻的速度被遗忘”,因此她要写作一部反映时间流逝的作品。但她承认自己不会像伍尔夫那样写一部现代派小说,也不想写一部历史著作,而是要写出多数人的回忆,为此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用她创造的名为“无人称自传”的新体裁,写出了被称为“社会自传”的杰作《悠悠岁月》。
传记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传记,通常采用第三人称,例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就是罗曼·罗兰为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写的传记。另一类是自传,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是作者本人的回忆。当然也有作者用第三人称为自己写的传记,例如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就是自传体的回忆录,叙述他在上流社会的活动。最动人的自传是卢梭的《忏悔录》,然而它的真实性始终存在争议,也就无法使读者感同身受。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埃尔诺创造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崭新的体裁。她的自传从头到尾都不用第一人称,而是采用第三人称,也就是用无人称的泛指代词on来表示“我们”。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将个人的回忆融入社会的集体回忆,从而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
埃尔诺走上创作道路的时候,正是新小说开始衰落的20世纪70年代,当时法国文坛崛起了三位明星作家:莫迪亚诺擅长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来回忆自己未曾经历的战争年代;勒克莱齐奥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佩雷克则善于革新文体,往往通过详细列举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来唤起人们的回忆。埃尔诺充分借鉴了这几位大师的表现手法。传统的小说都有情节,有情节就需要虚构,而《悠悠岁月》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任何虚构,她的叙述只是通过对一些旧照片的印象,来构成一个女人从小到老的60多年的成长过程:父母的贫困、学习、当教师、秘密堕胎、生孩子、离婚、 患癌症、情人、衰老,丰富的经历中穿插着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1968年的五月风暴,以及总统大选等政治事件的看法。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商场购物,乃至家庭聚会和个人隐私,事无巨细无不简洁清楚、一目了然,从而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时代变迁。
《悠悠岁月》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自传,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时代和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书中汇集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名词,例如歌星影星、时尚商品、电视节目、小说人物和粗俗俚语,等等。它们看似随意提及,其实都是埃尔诺精心选择、被大众所共同关注的题材,因此无论什么年龄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和最清晰的记忆。其实不仅是法国人,即使是外国读者也会感到亲切,因为书中描写的种种社会现象,例如战争年代的贫困、家庭中的代沟、当代地铁里的拥挤,以及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新产品,等等,都是我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现实。当然也有许多超市和大型商场,以及网站和电子游戏等没有中文译名,若非亲历其境将会不知所云。为了便于理解,我在请教了法国人之后增加了适当的注释,例如“太阳夫人”是欧洲一台的女天气预报员,“玛丽花”是治疗疥疮的药物等。
进步作家的写作和行动
《悠悠岁月》出版后引起轰动,好评如潮,被法国著名的《读书》杂志评为当年20部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长期居于各报刊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我的中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10年1月出版,2021年再版。埃尔诺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吸取了莫迪亚诺等作家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无疑对创建21世纪的法国新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所以我在初版的《译者前言》中就充分肯定这部杰作足以使她当之无愧地居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安妮·埃尔诺一生创作了20多部小说,获得过不少奖项,然而她淡泊名利,是个扎根于现实的进步作家。她始终关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命运,她支持左翼政治家让-吕克·梅朗雄竞选总统,参加过2018年抗议政府加征燃油税的“黄背心”运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她表示会到斯德哥尔摩去领奖和发表获奖演说,但是她也说有时宁愿忘记诺贝尔奖,因为她不想让自己成为一座贴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标签的雕像。2022年10月16日,巴黎十多万人游行抗议物价上涨,获奖之后的埃尔诺仍然和梅朗雄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游行。
埃尔诺从16岁开始记日记,这些珍贵的资料要在她身后才能发表,相信有朝一日它们的问世,将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她的一生和创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